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蒲松龄墓表沉浮记

来源:齐鲁晚报2024-04-21 08:25

  作者:纪习尚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蒲松龄墓园内,立着一座“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石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正面刻着清代淄川名士张元撰写的蒲松龄生平事略,背面刻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松龄著作表等。这个石碑保存了重要史料,在蒲松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碑在1966年人为损毁,现存石碑是1979年重立的。

  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蒲松龄在家乡淄川辞世,享年76岁。蒲松龄早年刻苦读书,立志在科举中获取功名,他19岁时应童生试,取得了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但之后的乡试屡试不第,直到去世前几年,他才以72岁的高龄授岁贡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蒲松龄“既屡试不利,遂肆力于古文”,他在教书之余写就的《聊斋志异》彪炳文学史册。

  清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龄和妻子刘氏合葬在蒲家庄东一里许的祖茔内,当时没有立碑。清雍正三年春,在蒲松龄十周年忌日之际,蒲松龄长子蒲箬召集亲属商议,众人认为蒲松龄一生成就卓著,理应勒石以铭、垂示后人,于是议定在本年清明立碑一座。

  在清代,墓表文由谁撰写是很有讲究的,执笔人必须是本地既有声望,又了解蒲松龄的士人(或其后人),他们想到了蒲松龄的挚友张笃庆。张笃庆也是淄川人,写得一手好诗,有“冠古之才”,他与蒲松龄年龄相仿、爱好相似,少年时即相知,曾结成“郢中诗社”,切磋文章道义。遗憾的是,张笃庆此时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从子张元从小跟随他学习,也是地方上的名士,对蒲松龄的生平和著作也很熟悉,请张元出手再合适不过了。

  张元没有推辞,他从求学、成就、品格、生平等方面,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成了“柳泉蒲先生墓表”。文末有铭:“有文不显,有积不施,蓄久而炽,为后之基,以征以信,视此铭辞。”“柳泉蒲先生墓表”形式上和唐宋时期流行的墓志铭相同,只不过不是埋入墓中,而是立于墓前,所以称为“墓表”。

  得到张元的墓表后,蒲氏后人非常满意,即延请名匠镌刻于青石之上,并竖立于蒲松龄的墓前。碑文阴刻,有座无帽,碑额为“柳泉蒲先生墓表”,正文共15行、每行约50字,共676字。

  之后的240年里,这座石碑挺立在松柏丛中,默默地陪伴着“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的蒲松龄。除了清明时节家人前来祭奠、文人墨客偶来凭吊,没有人打扰他的安宁。直到上世纪50年代,石碑依然完好,当时山东省有关部门曾派员探访蒲松龄墓,时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的著名小说家王统照,1956年在《有关蒲松龄的几则琐谈》一文中曾写道:“蒲松龄的坟茔,虽经过这多年种种兵火,却还没有毁坏,墓碑也没扑倒或弄去垫了猪圈,铺了道路。”

  墓表在蒲松龄研究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30年代初,胡适考证蒲松龄的生卒,以及《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否为蒲松龄等问题时,就将张元所撰墓表作为基础资料,但胡适当时没见过拓本,更没见过原碑,只能使用各种文献中的引文。这些引文在传抄中难免有错讹,如蒲松龄的卒年,有的材料作76岁,如《国朝山左诗钞》;有的作86岁,如坊间流传的石印本《聊斋文集》收录的墓表全文,称蒲松龄的享年为“八十有六。”有考据癖的胡适为此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写成《辨伪举例——蒲松龄的生年考》一文,断定蒲松龄卒年为76岁,非86岁。这篇文章被胡适视为得意之作。

  同时期的另一位研究者淄川人路大荒,也对“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以同乡之便,广泛搜集蒲松龄遗著。1934年,他到蒲松龄墓前,拓制了墓表,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得知学术大家胡适对“蒲学”有浓厚兴趣,路大荒还邮寄了一份拓本给他。

  不过,由于年久,蒲松龄墓表的底部已被落叶和泥土淤积覆盖,路大荒的初拓本是不完整的,每行都缺少最后四个字。为此,胡适又给路大荒去信,请他清除积土,重拓一个完整的版本。当时已经是十二月,鲁中地区天寒地冻,拓印所需的蜡墨无法使用。路大荒冒着大风,连续跑了四次,才勉强拓制完成。胡适收到完整拓本后,专门写了一篇《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对路大荒表示感谢:“他的热心使我们今日得读此碑的全文,得知蒲松龄的事实,得解决许多校勘和考据的疑难,这是我最感激的。”

  在次年的一场学术论战中,这两份拓本帮助胡适一招制胜。1935年7月,有人在《北平晨报》发文,质疑胡适的“蒲松龄76岁”说。胡适即拿出路大荒寄给他的墓表拓本,证明自己的正确:“我可以报告,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至今还在淄川,全碑完整。我已得着两份拓本,碑文中正作‘以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76岁’。”

  然而,经历了无数风雨屹立不倒的石碑,却在1966年8月21日被推倒砸毁了。

  幸亏路大荒等人留下了蒲松龄墓表的拓本。1977年,蒲松龄故居被确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对墓园的重修也提上日程。1979年3月,筹建中的蒲松龄纪念馆负责人专程到北京,拜访了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请他题写了“蒲松龄纪念馆”“柳泉”“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等字样,用作各处的标识。当时墓表还没有重立,茅盾题写墓碑时,特意在落款前加了“原有一七二五年淄川张元撰之墓表”一句,后来一并刻石立于蒲松龄墓碑的亭前。原来立在碑亭之中的墓表,蒲松龄纪念馆也作了重建,为了修旧如旧,他们四处搜求墓表拓本,依照原样重新镌刻。

  蒲松龄墓园现在是“聊斋园”的一部分,目前整个景区正在紧张整修中,有兴趣的读者以后可近距离瞻仰这座有故事的墓表。(纪习尚)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功夫熊猫4》:失意的江湖与失落的“我”

  • 《雪豹》:雪山的精灵与凡间的超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