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面裙:惊艳了千百年的五彩锦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马面裙:惊艳了千百年的五彩锦绣

来源:文汇报2024-04-27 09:55

  作者:贾玺增

  最近一段时间,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美学的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时尚潮流,也见证着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

  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曾历经多少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款式,历史源远流长,外观独特,工艺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

  就造型结构而言,马面裙由一条裙腰、两片长方形裙身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裙门(两片裙身共计四个裙门),穿着时,两片裙身的裙门在前身和后中部位两两重合,形成里外裙门相互搭叠、遮掩的形制,外观只可见两个马面裙门,其式样与宋代二片式旋裙类同。明代马面裙两侧打活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一厘米宽的细褶裥,抑或在细褶间绗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裥;明代马面裙裙身有装饰性裙襕,清代马面裙在外露裙门和裙身上刺绣花卉、禽鸟等装饰图案,内裙门则无装饰。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下繁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

  马面裙的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裥结构、图案装饰、文化内涵等要素综合形成了其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可谓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尽管社会发展、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装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面裙穿越百年时光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不仅受到传统服饰和汉服爱好者的喜爱,亦在国际时尚舞台被西方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们重视和追捧。

  马面裙裙门相交的式样,活动性与礼仪性兼备

  马面,也称敌台、墩台、墙台,最早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因外观狭长形如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墙的一个T型结构,可与城墙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有着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遗址。

  将“马面”用于服饰,可见于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关于“曳撒”的记载:“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旁有耳。”“曳撒”是一种长袍,亦作“曳”“一撒”,其制为裙袍式袍服,本为从戎轻捷之服,以纱、罗、纻、丝为之,大襟右衽、长袖。衣身前后形制不一,后身为整片;前身则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如马面,两腋缀以摆。

  马面裙裙门前后交掩的式样可溯源至宋代“前后开胯”的“旋裙”。《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六记载:“旋裙重叠,以多为胜。”据司马光记载,“旋裙”因便于乘骑,宋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其实物如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裙,长83厘米,腰头11.7厘米,腰宽123厘米,下摆宽133厘米,“用四片料子分缝,每两片竖直缝接成块,然后按三片宽度上下相对错叠,居中的一块大于两侧,顶端合缝,下摆未缝,裙身两层可以自由离合。上部另加裙腰,两端缀系裙带。”因其前后交掩、自由开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方便,穿者迈腿步伐稍大时,两侧裙片自然分开,行动非常便捷。这种二片式结构被明代马面裙和清代马面裙继承了下来。裙门相交的式样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开衩袍结构类似,既便于活动,同时还能遮蔽身体,不暴露内衣,具有较好的礼仪性。

  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特色服饰,以对于褶与装饰性裙襕的强调为显著特征

  明代女裙以马面裙最为流行,也最具知名度。《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这成为马面裙在嘉靖年间流行的记录。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出现了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二片,并用一个裙腰,中间交叠部位无褶,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明代马面裙又一重要特征则是,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裙子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其实物如首都博物馆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明中期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驼色缠枝莲缎地,两大片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宽60厘米。裙腰用绸单上,两侧各一袢,腰两端各一根丝带,两胯三个对褶。裙襕宽12厘米,妆花翟鸟图案。又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折枝团花缎马面裙,长78厘米,裙为两片布交叠共腰而成,每片布由三幅半的织物拼缝而成,幅宽60厘米。

  明代中晚期,马面裙中的“襕饰”出现不同的装饰方式。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各种纹样的宽边,称为“襕”。“襕”的结构源于战国至汉代流行上下分裁的深衣。隋代出现了襕袍,宋代襕衫之“襕”指的是服装衣身下摆处的“拼布”缝线。

  因所饰部位不同,明代马面裙“襕饰”可分为膝部位的膝襕和裙底摆部位的底襕。以金线织成襕饰者称“金襕”。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的明代如意云花缎织金襕折裥单裙,即为实物之一,裙长92厘米,腰宽116厘米,下摆宽120厘米,马面宽31.6厘米。面料为黄绿色花缎,裙两侧各有8个裥,有马面,无腰。裙中段用捻金线织有宽11.3厘米的饰带,饰有六吉、莲花、宝瓶和幡状纹等。下摆处用捻金线织有宽6.5厘米的幡状纹饰带。

  双襕马面裙在明代中晚期盛行。此时女袄衣长直至膝部,甚至仅离地五寸。嘉靖年间,长身女袄最为流行。由于膝襕被上衣遮蔽,所以底襕逐渐变大。其实物如山东博物馆藏有的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被称为明代传世马面裙“标杆”。其裙长88厘米,腰围104厘米,上部镶红色纱裙腰,蓝色缎织锦膝襕为缠枝四季花,底襕有三道裙襕,从上至下依次为:织金云鸾纹、凤穿牡丹、五彩丝线挖织凤穿牡丹和莲花璎珞纹。

  清代马面裙样式丰富,其中褶裥被条状襕干替代的一类颇具立体效果

  到了清代,马面裙盛极一时,成为汉族女子的日常和标志性着装,并进一步细分为襕干裙、鱼鳞马面裙、凤尾裙等式样。

  明代马面裙用于增加活动空间的矩形面料折叠而成的褶裥结构,到了清代被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且拼缝处装饰襕干的工艺取代,时称“襕干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酱紫缎地三蓝绣侧褶裙,长97厘米,下摆宽107厘米,裙门采用三蓝平针绣、三蓝打子绣及盘金绣工艺绣牡丹花、八宝纹和海水江崖牙。又如清代宝蓝缎贴布绣平生富贵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144厘米,裙门装饰宝瓶与牡丹组合的富贵平安纹饰,镶嵌黑色襕干,襕干中装饰竖条状牡丹和宝瓶纹样。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女性日常服装有“二十四褶”的“玉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杏红暗花绸地绣牡丹蝴蝶纹马面裙,长99厘米,下摆宽88厘米,前裙门满绣牡丹、梅花、蝴蝶等纹饰,镶嵌有玄青地绣花卉花边,裙两侧打褶,每个褶底分别彩绣穿枝花卉纹,并镶嵌共24条花边。杏红色绸地的裙幅黑色襕干边的纱向为斜向,纱向垂直于底边,马面上的黑色襕干也采取一致的方向,表现出缎面光泽质感。黑色襕干不仅具有遮盖裙幅拼合线的作用,还可通过不同纱向加固拼合裙幅形状,并有利于形成“膨胀锥形”的造型效果。

  清代还流行百褶马面裙,两侧向中间压褶,每褶仅宽一厘米左右,固定褶裥,时称“顺风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红暗花绸地绣地景梅蝶纹百褶鱼鳞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76厘米,两侧各捏50条细褶,和之正满100之数,是名符其实的“百褶裙”。正面裙门与背面裙背中央绣有“麒麟送子”“五子夺魁”“官带传流”等纹样。裙门镶边宽大,由内至外共饰四层边饰,第四层为白缎地平针绣折枝花边,于裙门中段做成如意云头式样。

  为使这些细褶不易散乱、走形,以一定的方式用细线绗缝交叉串联固定褶裥,穿着者行走时,裥部形似鱼鳞鳞甲,故称“鱼鳞百褶裙”。纵向褶隔两厘米左右固定缝合,横向活褶缝合点上下交错,如此类推,整个褶面呈有弹力的活褶皱,“鱼鳞褶”细腻均匀,颇具美感。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藕荷暗花绸地平金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长87厘米,下摆宽60厘米,前裙门处以平金绣花卉,镶嵌有机织蝴蝶花边,两侧打褶,褶痕细密,裙褶加饰飘带,飘带尾端做如意云头装饰,并缀有金属珠及月白色线穗。

  多色褶裥彩缎拼缝的“月华裙”也是清代的潮流单品。由于过于费料费工,清人李渔称月华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其实物如薛雁《霞裙曳彩虹——中国古今女裙》书中收录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两片重叠围系形成裙门,马面和裙下摆有两道缘饰,外一道为蓝素缎地彩绣折枝牡丹花卉纹,白素段镶边;内一道为黑素缎地蝶恋花、寿桃和葡萄纹绦带,以蓝白色机织花边镶边。该裙两侧褶裥处用绿色、银灰、紫色、橙色、白色、蓝色、玫红、黄色、浅粉红和水红色共十种颜色的绸料拼成,五彩斑斓,风吹动色如皎月晕耀光华。

  清代凤尾裙则是一种由彩色条布接于腰部而成的条状女裙,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又因其末端为尖角状,形似凤尾而得名。其中两条较阔,余均做成狭条。每条绣以不同花纹,两边镶滚金线,或缀以花边。背部则以彩条固定,上缀裙腰。穿着时须配以衬裙,多用于富贵之家的年轻女子,士庶妇女出嫁时亦多着之。凤尾裙常作为附属服饰围系于马面裙之外。其后期又与长衣相连,衍生成礼仪婚嫁服饰及戏曲演出中出的“舞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缎地彩绣舞衣,凤尾部分沿用布条式剪裁的形制由双层凤尾绣片组成,色彩丰富、刺绣精美,非常华丽。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博导)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