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文化“点睛”当代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传统文化“点睛”当代艺术

来源:文汇报2024-04-30 09:25

  作者:范 昕

  中国的当代艺术该往哪里走,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迷茫。随着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将目光投向脚下生长的沃土,从馥郁芬芳的传统文化中,采得灵感之“蜜”。

  近期于上海各大美术馆举办的多个艺术展览中,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样本。人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正在激活当代艺术;当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融为一体,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借传统山水之意,找寻精神的栖息地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自然山林视为自由的寄托,超越尘世的“隐遁之所”。由此,自然逐渐成为中国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山水”。久事美术馆正在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山水游”以及西岸美术馆上新的“陈轴:行旅图”展,不约而同聚焦传统山水之意在当代艺术中的巧妙转化。

  12位当代艺术家的共计37组作品汇聚在“山水游”展,在新媒介、新手法和新观念的引导下,继续探索“山水”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这些作品延续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鉴赏,也融入现代社会的感悟,展示着“游”的多种可能性,激发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系,开启“艺术山水精神之旅”。

  例如,以水墨介入影像,傅百林带来《玄林》系列手工染色作品。“明室暗房”的手法,赋予画面独特的灰度和影像质地,融入多层水墨的晕染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则借鉴了宋元山水的笔法,让画面恍如扑面而至的黑色蒙太奇,近观又仿佛营造了神秘的幽邃之境。以大漆、苎麻等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那水》系列,源于吴观真儿时的经验和记忆。这位艺术家将漆画从厚重的漆板上移转到轻盈通透的麻质基材上来表达,善用“光”作为隐性的材料呈现在“大漆”和“苎麻”的交融中。在不同时间和光源下,这一系列作品都呈现出和而不同、入微至真的观照状态,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美妙的视觉互动。

  “陈轴:行旅图”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联合策展项目,以80后艺术家陈轴的数件绘画作品以及一件影像新作,将展厅营造为一处动静双生的精神行旅空间,邀请观众一同探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应如何安放。

  展厅正中特别置景了一处悬浮空间“超然亭”,宛如山中让人小憩的凉亭,四周围绕以山水风景绘画,共同构建出互动式剧场舞台。超然亭上方,展映的是影像作品《暴雨将至》,通过场景的交替与画面形式的转向,使主人公的梦境、回忆或幻想以微妙、离散式的叙事方式展开。观众可以躺在超然亭里,领略昼夜交替、景物流转的自然万化之境,潜入一场“白日梦”。

  借东方故事之魂,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千年中华文明,流传着无数或瑰奇跌宕或韵味无穷的东方故事。以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作为原点,展开当代想象的翅膀,艺术便有了特有的东方底色与文化意蕴。亮相于程十发美术馆的“向文学经典致敬——朱新昌艺术展”以及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石至莹大型个展“东方故事集”,无不以众多作品成为其中的代表。

  用当代国画“复活”《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等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朱新昌在“向文学经典致敬”展中交出的答卷。这些画作无意于以画解文,而着力以极富现代感的用笔敷色与空间构筑,探求基于中国古典魔幻文学和历史的深层意境,并将从中提炼的神话元素、视觉符号表现在某种内在结构之中,通过艺术再造赋予主题以新意。

  此次展出的朱新昌多个神幻、志异系列创作各具特色。如在描绘《聊斋志异》的作品系列中,《娇娜》《青凤》《婴宁》《阿宝》等格外动人。画中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大多不为人间礼教所拘束,勇敢追寻幸福生活,这种真实的人情与幻想的场景、奇异的情节巧妙相融,折射出人间理想光彩。

  上海油画雕塑院青年油画家石至莹近年来的创作,被策展人沈奇岚“编排”成一本包括七个故事的“东方故事集”,在同名展览中试图呈现艺术家对线条、色形、重量、造像与物性的探索和理解。

  石至莹笔下的东方故事,很多时候不是图像上的,而是精神意味上的。例如,传统文化里的“化城喻”便是展览中的一个故事,艺术家在此呈现对意识流动的实践。有意思的是,整个展览同样形成了一座化城,观展动线被设计成正方循环往复的闭环,不预设观看的先后顺序,围绕主厅中间圆环状的空间向外放射散落的座椅,如同阵阵涟漪,邀请观众一起进入故事。(范昕)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