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09 09:53

  作者:魏祥奇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这个展览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以及年初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共同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艺术家群体,重温那段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20世纪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这批留法艺术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胸怀抱负,远渡重洋,前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负笈归来,他们带回了新的创作理念和美术教育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绘就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赴法兰西学艺

  中国现代艺术家赴海外留学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有大量艺术家负笈海外留学和游学。起先以留学日本为主,后有留学英国的李毅士、留学比利时的沙耆、留学意大利的符罗飞等,而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为数量之最。

  彼时的巴黎,已然是世界艺术之都。印象派、野兽派等多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

  20世纪上半叶,一群中国艺术家登上“波尔多斯号”邮轮,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远航,到达法国巴黎。在塞纳河畔,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成为当时巴黎画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艺术家是19世纪初的吴法鼎、王如玖、李超士、方君璧等。1911年,吴法鼎由河南省选派赴法国留学,初学法律,后改学油画,成为首位留法艺术家。

  1919年至1920年,蔡元培等组创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倡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青年学生留法,先后组织了1600多名勤工俭学生赴法学习,其中就包括林风眠。1918年底,林风眠跟随赴法勤工俭学团来到巴黎,1920年进入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并于1920年9月转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

  1919年,在蔡元培的争取下,北洋政府第一次划拨出一个公费留法名额给美术专业,获得这个名额的就是徐悲鸿。他同样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

  林风眠、徐悲鸿这两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留法艺术家,均于1926年回国,进而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局面。

  从现有资料看,吴法鼎、王如玖、李超士、方君璧等是艺术家中留法的先驱,林风眠、徐悲鸿等则是留法的先行者,而留法学习艺术的高峰是在1930年至1934年,其间有25位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除前文所述,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留法艺术家还包括常玉、吴大羽、潘玉良、吕斯百、唐一禾、李金发、吴作人、萧淑芳、谢投八、秦宣夫、常书鸿等。

  当时,留法艺术家大多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在这里,他们有的倾向于学习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有的则对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展开探索。

  20世纪中叶,留法艺术家的代表有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他们后来被称为“留法三剑客”。

鼓楼远眺(油画)秦宣夫

踢毽子(雕塑)刘开渠

  创作融合中西

  1933年4月,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艺术生,在巴黎常书鸿寓所成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学术活动一直延续了20余年。其成员既有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专业的艺术生,也有物理、化学等专业但爱好艺术的留法学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大批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回国,投身保家抗敌的历史洪流中,同时也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其他在法的成员,也通过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义卖、出版抗战救国专刊、购买救国公债以及长期认捐等多种形式支持国内抗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法国,吴冠中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回国之前,他给老师吴大羽去信说:“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的画室,而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

  一大批留法艺术家负笈归来,大大改变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面貌。他们不仅带来了欧洲“正统”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以及学院派的艺术理念,同时还带来了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开启的现代艺术思潮。

  从时空上看,中国留法艺术家经历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学院美术教育机制的变革、抗战美术的现实诉求等,他们在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上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将留学所学用于实践,融合中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比如,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滑田友等留法雕塑家,主要参与了1958年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组画的创作。这是将欧洲纪念性雕塑形态融入新中国国家艺术创作的生动案例。又如,徐悲鸿引入法国写实主义绘画改良新国画,其确立的现代中国人物画造型体系影响至今;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艺术家吸收法国现代艺术思想的新表现、新创造,也是中西艺术交汇融合的生动实践。

喜马拉雅山之林(油画)徐悲鸿

绍兴河滨(油画)吴冠中

  交流更加丰富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深入发掘和研究,留法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不断被重新认识。

  2019年初,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览。展览从多家艺术机构、藏家和艺术家家属处萃聚了40余位留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集中勾勒了留法艺术家群体鲜活的轮廓。同年,中国美术馆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将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颜文樑、刘海粟、刘开渠等近20位留法艺术家的作品带到法国,并邀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参加同期举办的“中法美术交流百年学术研讨会”,增进了法国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近年来,包括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在内的美术机构,举办了吴冠中、朱德群、秦宣夫、滑田友、唐一禾、吴作人、熊秉明、王临乙等留法艺术家的个人展览,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梳理、研究和展览策划,推动学界重新思考留法艺术家群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语境下的艺术理念与精神,并重新认识和评估他们在中国现代美术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正在广泛开展。在“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清单”上,还有上海西岸美术馆将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等。这些活动皆着力于推进中法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共同展望中法文化交流的未来。

  回望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家留学法国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国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印迹。留法艺术家的创造跨越文化,融合中西,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也为中法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搭建起宽阔桥梁,影响延续至今。如今,更加丰富、便捷的交流在中法两国艺术家之间展开,中法艺术必将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