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润
一条新校规引发的论争,五个各执己见的人物,十一场掷地有声的激辩。话剧九人的最新力作是由香港话剧团授权,根据郭永康编剧的同名粤语话剧改编的普通话版《原则》。这一次,话剧九人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当代校园,气质与以往作品颇为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思辨精神和理想主义,以及对于真与善的捍卫和不懈追求。
方非 摄
《原则》的故事设定在一所虚构的私立高中——知衡中学,校名典出《韩非子·饰邪》篇:“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新校长杨秩带着“提高本校成绩”的任务到来,却因为“原则为先、人情靠后”的处事风格,在推行“操场上打球要穿运动服”这一条新校规时频频受阻。春风化雨的副校长陈贤、“不平则鸣”的教导主任蔡霖、青春懵懂的学生傅明真和梁嘉文,每一个人的“原则”都随着故事的波折逐渐显露。
在这所颇具象征意义的学校中,激荡着分殊的治校理念,碰撞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相信“择善而固执”,有人相信“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人坚定呼喊“真理在胸笔在手”,亦有人在混乱中追索道德的困境、正义的可能。“治校”与“育人”这样宏观的话题,具象化到了师生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事件上,激昂的辩论中生发出朝气和锐气、迟疑的对答里也隐藏着青春的困惑。为师者与为学者、中年人与少年人,每个人都在面对跨越代际的课题:人如何成为一个人?演员们细腻的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呈现出了多面的色彩,也让这场校园中的思想际会,同时成为一次面向自我的探寻。
不同于话剧九人前几部舞美布景庞大、道具繁多细致的民国戏,《原则》的舞美设计十分简洁。开场时,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两把椅子,就在这间连桌子都没有但充满了不同观念的校长室里,角色一个个登场,展开一次次交锋。观众的关注焦点被全部聚焦于人物语言与观念上的冲突,也从而拥有更多省视与思考的空间。尤其听证会一场戏,观众也成为听证席上的家长和嘉宾,可以对“陈副校长是否应该辞职”的问题举手表达自己的态度。
《原则》某些方面还延续了话剧九人作品喜欢引经据典的风格特色,提到了“电车难题”“洞穴奇案”等各种经典的思想实验,更涉及到不少哲学、社科甚至法理学的思辨,让作品的思想内涵不局限于校园范围,具有更强的普世性和探讨价值。
剧中,“羽毛球”成为贯穿全剧的一个小隐喻,你来我往间,除了碰撞,更有希望和善意在交互。尊重规则抑或是体谅人情?选择稳妥抑或是保留可能?编剧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将思辨的空间留给了观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视角观点。思辨是为了破除成见,驶向更大的善意,“不要失去希望,更不要失去对人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原则》的议题是永恒的,它像羽毛球一样飞出校园,让观众感悟人生的更多思考。(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