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意薇
近日,由滕丛丛执导,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的民族剧《我的阿勒泰》完美收官并引发热议。该剧以“疆二代”李文秀(周依然饰)在乌鲁木齐追梦碰壁后的返乡之旅为引线,描绘了李文秀与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马伊琍饰)在阿勒泰地区和哈萨克族牧民在平凡的生活中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铺展出一幅北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隽永画卷。这部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迷你剧以精巧的叙事、丰满的人物、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豆瓣8.7的高分。
散文改编影视剧的新尝试
将散文改编为影视作品并不多见。散文因其特有的自由形式和个性的情感表达,对影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忠实散文原著的情感精髓与艺术风格,又要巧妙适应影视媒介的叙事逻辑与视觉表现力。《我的阿勒泰》通过精心重构故事框架,实现了散文与影视语言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一场文学与影像交融的成功尝试。
导演滕丛丛曾提到男主角巴太并非根据原作中出现在舞会中的麦西拉改编的。她两次去阿勒泰采风,结合了一位哈萨克族兽医的真实生活和一个名字也叫“巴太”的司机的特征,创造出剧中“巴太”这一全新形象。兽医经营着马场,而那位司机则以其帅气、可爱和勇敢给导演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特质被巧妙融入巴太的形象和经历中,勾勒出新旧理念交锋中年轻人的内心纠葛与身份探寻。
用乐观向上消解生活苦难
《我的阿勒泰》不仅刻画了一系列细腻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风格幽默、金句频出,不少场景都令人捧腹。
怀揣文学梦的少女李文秀,由最初在大城市寻梦却四处碰壁的胆怯笨拙,到一步步学习、试错,其间有对固有生活模式的冒犯与造次,因而笑料百出。在“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指引下,她最终成长为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
其母张凤侠是一个敢爱敢恨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虽然她会因丈夫的逝去而陷入悲伤与回忆,却也可以淡然消解被高晓亮(蒋奇明饰)背叛的心寒。导演滕丛丛回应剧集比原著多加了爱情元素时说:“真正强大的人,不否定身上的任何女性元素。女性身上的多情、浪漫、情绪化,很容易跟别人共情,甚至她的包容、对这个世界的慈悲心,也是一种强大。”
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需求。老牧民苏力坦(阿力木江·吐鲁逊拜克饰)不无悲凉地感叹:“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然而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大儿媳托肯带孩子改嫁以及小儿子巴太回归马场,放手让下一代迎接新的生活。
苏力坦的大儿媳托肯(阿丽玛饰)在丈夫死后打算带着两个幼子改嫁,却受到重重阻挠。她虽然会感到难过,但总能凭借更丰富的生活获得自我恢复的力量。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坚韧不拔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展现出一种女性通过抗争主宰自我命运的光辉。
共通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李文秀的自述中,她逃离的乌鲁木齐映射出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多元。相比之下,阿勒泰地区的广袤无垠,表面上远离现代文明的框架,实际上却蕴藏着深刻的心灵秩序与约束。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与自然的共存中,遵循着一种本能的、朴素的需求与平衡,这种制约虽然简单,却足以维系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共生。其中,一位游牧民族老奶奶的智慧之语“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啊!”不仅是对张凤侠母女经历风雨也要好好生活的赞许,更是对哈萨克族乃至更广泛游牧文化中乐观精神的颂扬,体现了一种永恒的、乐观的生活哲学。
剧集还探讨了尊重民俗的重要性,借由巴太向张凤侠求证兄长是否在生前同意托肯带孩子改嫁之事,展现了哈萨克族对真相与诺言的重视。
《我的阿勒泰》不仅深刻描绘了哈萨克族与汉族的日常生活,还巧妙穿插了蒙古族青年朝戈与托肯充满波折的爱情故事,以此为窗口,将蒙古族的生活风貌一并纳入视觉叙事中,展现了民族之间情感共鸣的普遍性。这一巧妙安排,使得剧集成为了一幅多民族共融的生动画卷,促进了观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张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