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的阿勒泰》:这与我无关的生活,令我动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我的阿勒泰》:这与我无关的生活,令我动容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5-22 13:28

  作者:叶 子

  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第四版的自序里,作者李娟回忆起她在书里描绘的十八九岁的自己,“任性,光明,从容,欢乐”。然而,曾经真诚记录下的生活,愈是从远处看,就愈难抵达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多年之后,作家开始向往曾经的自己,正如我们向往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这与我无关的生活,令我动容

《我的阿勒泰》剧照

  为迥异的生活而感动

  无论在影视中还是文字中,阿勒泰的牧场、远山、树林,无一不是自由人生的佐证。主人公“我”,从城市生活的条条框框中退出来,回到散漫的、松弛的游牧生活中。时间过得越久,她越是不急于回城。

  而观者,生活在城市“丛林”里的我们,大自然的局外人,既难感同身受地去体验,也往往不会真的过上心之所向的那种生活。所以,这种为迥异的生活感动的原因,主要是哪怕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离开当下的生活,就能让人拥有“自由”的幻觉。然而,自然风光在形式上与“自由”更兼容,毕竟,我们天赋异禀的远祖曾在漫长的时间里栖息于山野。对于文明世界的现代人来说,人性对自由的需要,正是通过片刻的关于自由的想象来实现的。

  无论以什么形式找到自由,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我们生活在这里,又永远在离开”,选择了自由就意味着选择了“离开”。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人,更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过另一种生活。剧中,张凤侠开着小卖部跟着牧民们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给人赊账又不着急讨还,总是一副日子过到哪儿是哪儿的态度。其实,这就是她的自由人生。但母亲的恣意人生,反而让一心当作家、要自由书写生活的女儿李文秀感到惊愕:连明天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却依然要把今天当寻常日子过,这真的很需要勇气。可见,当自由成为一种真正的行动,之前所有的描绘或畅想,都可能变得乏力甚至手足无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由虽然意味着离开,好像具有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也是必然的,即萨特所说的“人注定要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自由”不自由。我们对阿勒泰生活的向往,也是不由自主。

  事实上,即使在阿勒泰的大自然里,在那样一种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自在到极致的生活方式里,自由也不是现成的。小说中对阿勒泰的自由生活有着近乎白描的记录,剧集中的各种人物对自由生活也有不同的定义:李文秀的自由是实现写作自由,巴太的自由是能够和心爱的马儿朝夕相伴,托肯的自由是能从家务活中脱身,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阿勒泰的人们,他们追求的自由其实和我们一样,其不自由也与我们别无二致。因此,问题不在于何处有自由,自由并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种持续被探索、被寻找的状态。李文秀本来抱怨游牧生活不能提供她写作所需的充沛生活,但直到她真正贴近了自己的生活,才发现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书写。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所以,想去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寻找自由的人,其实都已触及自由。每当那些与“我”无关的生活,令“我”动容,我们就是窥见了个人生活的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触发人追逐“自由”的能力,并形而上地将人带入自由之中。

  充满“我”的无我之境

  无论是好的文艺作品,还是陈恳的自我剖析,都应实现对“自我”的去中心化。自我中心作为人的初始状态,既塑造了心灵的内核,也是一个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毕生致力破除的东西。

  作为一部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关于个人日常生活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并非一张带有人物的风景相片,它更像一张纯粹的风景照,或者说,它是处于取景器后面的拍摄者的目光本身。跟随这一目光,我们看见了一道道无人的风景。“我”作为主体,本来是记录者、参与者,但阿勒泰的生活吸纳了主体,就像以一片极致辽阔的景色为背景拍照时,被镜头聚焦的人反而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我”之于“阿勒泰”,仿佛一滴雨水落入溪流,字里行间的“我”越多,“我”的形象就越弥散,阿勒泰则越清晰。当被描述的事物成为叙述者,“我”也像绵羊在天地间奔跑,成为白云中的一朵。唯有主客体经历了这一反转,自由作为某种必然性,才开始变得能够被人承受。“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这看似主动的陈述,实为人对生活的适应,主观能动性的开端是被动的,也正是这种被动性,承载着沉重的存在本身。

  但“我”不能停留于被动,也不以主体自居。正如书中写道:“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感到熟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自我”是既伟大又肮脏的东西,而大自然的辽阔具有融化人类自我中心的能力。只要诚恳地贴近自然,再顽固的“自我”都会在风吹雨打中获得蜕变。

  “我”和阿勒泰之间,本来是记录与被记录、索取和给与的关系,而随着关系的深入,两者不仅合二为一,并且依然保持各自的本性。对“我”来说,自我中无知的部分得到了淬炼,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成为某种并不平凡的平凡;而阿勒泰依然是天地之间那与人无关的风景,它令人动容,静水流深。(叶子)

  

  《我的阿勒泰》:这与我无关的生活,令我动容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