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爆火出圈,舞剧因何“热辣滚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爆火出圈,舞剧因何“热辣滚烫”

来源:新华日报2024-05-23 10:43

  作者:王 慧

  5月的江苏舞台,一场舞蹈风暴正席卷而来:5月9日,“江苏大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季”盛大启幕,《舞上春》《昭君出塞》《赵氏孤儿》三部“国家队”精品力作陆续亮相;5月25日—26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颁奖典礼暨“繁花竞放”2024年中国舞蹈“荷花奖”巡演将在江苏大剧院举行,届时,民族舞剧《红楼梦》、舞剧《运·河》、民族民间舞《秋熟》等十多部“荷花奖”获奖作品也将密集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舞蹈盛宴。

  短短一个月内,如此多的舞剧轮番上演,令人目不暇接。以前,舞蹈常常作为歌伴舞的“背景板”,如今,凭借一部部现象级作品的问世,舞剧逆袭成为演艺市场的“顶流”。越来越多高质量舞剧的诞生,不仅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成为他们文化消费的新选择,也标志着中国舞剧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舞剧频频“出圈”,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爆火出圈,舞剧因何“热辣滚烫”

当代舞《塑骨》

  “中国最美考试”备受观众追捧

  5月10日傍晚,江苏大剧院门口异常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赴一场“春日”的浪漫之约。当晚,中国歌剧舞剧院《舞上春》在此精彩上演,不同于其他舞剧,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创新的业务展示——中国歌剧舞剧院将年度业务考核的艺术化呈现搬上了舞台,开启了将课堂训练艺术化搬上舞台的先河。这种颇具创意的尝试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反馈,《舞上春》自2021年演出以来,一直备受追捧,被观众亲切地称为“中国最美考试”。

  高难度的“踢、控、转、翻、跳”,充满韵律美的“云、抹、穿、晃、摇”,舞者们在舞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中国舞蹈的“技”与“艺”完美融合,赢得了一轮又一轮的掌声。有观众在社交平台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东方美。”

  近些年,舞剧频频出圈,收获了一拨又一拨的真爱粉。许多热门舞剧票销售火爆,甚至一票难求:《红楼梦》全年排期满满当当,《永不消逝的电波》巡演收获零差评,《只此青绿》《诗忆东坡》成功出海,《李白》《咏春》不断破圈……一位舞蹈从业者这样形容近些年舞蹈市场的变化:十多年前,舞蹈演出都得靠送票,请人来填场子,如今得花钱买票,还必须得拼手速。

  “现在舞剧的票房特别好,热门剧目更是一票难求。今年江苏大剧院特意增加了舞剧的排档,全年将有多部重磅舞剧上演。”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直观地感受到了舞剧的“热度”。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首演以来,创下了中国演艺市场的诸多奇观,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现象级作品。5月24日,《红楼梦》即将在杭州迎来第200场演出。李斯思告诉记者,民族舞剧《红楼梦》还凭借“一己之力”带火了南京的舞剧演出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一跃成为中国舞剧演出票房排名前五名的城市。她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以前前排的票不好卖,因为观众需要仰着脖子看,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前几排的票总是第一时间被抢光,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了这种‘贴面’的观赏方式,近距离地欣赏舞剧。”

  为一个递橘子动作练习不下一千遍

  舞剧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火”的?

  2020年春晚,一曲《晨光曲》惊艳了全国观众:青年舞蹈家朱洁静和一众舞者身着旗袍、手持蒲扇,以板凳舞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上海里弄里旗袍女性的风雅气质。这一选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段,迅速俘获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此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迅速火爆全国。

  “爆款”频出,让整个舞剧演出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当年度舞蹈演出票房5.31亿元,中国舞、民族舞类型占比达56%,成为最受演出市场欢迎的舞蹈类型。《2023年度中国演出市场舞剧》则显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三部大热舞剧,位列全国演出票房前三位。

  一位舞蹈从业者告诉记者,10年前,舞剧还是演艺市场上一个小众门类,许多演出难以突破10场,百场更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10年前,90后舞蹈艺术家黎星领衔主演的舞剧《沙湾往事》在广州首演,主创团队自掏腰包请专家、朋友们来看剧,但剧场上座率仍不如人意。谁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他自己主演的《红楼梦》的第200场依旧开票即售罄,创造了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

  “爆款”舞剧的频繁涌现,与新一代舞蹈主创团队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密不可分。舞剧《红楼梦》中,一群充满想象力的90后年轻人,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审美。排练期间,主创们反复推敲剧中的每一个细节,追求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到位,每一个表情的细腻表达。“其实,《红楼梦》并非刚开始就这么受欢迎,首演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黎星说,在经历一遍又一遍的改动、磨合,《红楼梦》愈发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更多的赞誉和掌声。

  2019年,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的建议下,扬州歌舞剧院决定打造一部以朱自清为原型的舞剧。舞剧《朱自清》采取写意且极具戏剧张力的手法,将朱自清的重要生命瞬间呈现在舞台之上,最终获得第十二届“荷花奖”。“朱自清”扮演者周晨回忆说,排练时恰逢疫情期间,剧组的所有演员们夜以继日扑在排练厅,经常衣衫浸湿,口罩都能拧出水来,“仅仅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递橘子的这个小小的动作,就练习了不下一千遍。”

  周晨坦言自己内心是极其幸福的,“当下观众之所以愿意选择走进剧场看舞剧,最核心的点在于舞剧质量的提升。好剧本加上好演员、好主创,诞生了很多精品,当一个行业内大多数作品质量都达到上乘的时候,观众自然会源源不断。”

  国潮澎湃 中国舞剧站在了舞台C位

  “国潮风”在年轻一代中的兴起,也为舞剧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唐宫夜宴》意外出圈,《端午奇妙游》全民点赞,这些都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纷纷走进剧院。

  “当下的Z世代,自我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年轻人对根植于传统文化、彰显中式审美的舞剧情有独钟。”江苏省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许鹏,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他对当下舞剧的繁荣深有感触,“这一代的创作者,无论在题材选择、主题定位还是风格呈现上都做了很大的创新和尝试,音乐创作更加时尚,舞台布景也更具高级感。比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空间叙事上巧妙地借鉴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舞剧《只此青绿》创新古典舞语汇,呈现了宋韵美学。”

  综艺节目的热度,也直接刺激并重塑了舞剧的市场形态。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等作品的片段在网络平台亮相,上海歌舞团的朱洁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孟庆旸等一批青年舞蹈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舞蹈风暴》《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竞演综艺节目的播出,也让一批90后、00后舞者圈粉无数。

  “许多舞者自带流量,个人的明星效应反哺了线下演出,也由此带来了一拨又一拨观演风潮。”李斯思说。

  李斯思还有着一个细微的观察,当下年轻人似乎对于“传统美”的追求愈发强烈,每一次《红楼梦》的演出,年轻女孩们都会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盛装出席,彰显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相比以往观众纯粹接受的状态,现在的观众显示出了很强的参与意愿,演出现场,台上的舞者和台下的观众打破了现实的界限,进行了一次直达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今年9月,民族舞剧《红楼梦》将首次扬帆出海,在新加坡开启海外巡演。“中国舞剧的水平在近年来有显著的进步,无论是作品震撼的视听效果、舞者的专业水准,还是对中国文化的深邃理解,我们如今都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与国际观众进行交流,向世界传递中国舞蹈和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李斯思说。(王 慧)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