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崎凡
日前,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就是全国最高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共123家博物馆榜上有名。这意味着,全国一级博物馆数量达到327家。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次公示名单中出现了很多小馆,比如,上海一地新增的5家一级博物馆中,就有4家小馆,分别为属于高校博物馆的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与被归为区县博物馆的嘉定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
为什么会出人意料?看看前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名单就知道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在全国最高等级博物馆的名单上,多是“国字头”或者“省字号”的大馆。
博,广也。博物馆,自然是越大越有名,展品越全越能吸引人。这次,这些小馆凭什么能与这些大馆并列?
拿奉贤区博物馆来说,这是一座坐落在金海湖畔的高颜值建筑。近年来,它可没少“上分”:“和硕清雅——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这些特展,吸引了不少游客专赴上海远郊观展。
——小馆能办出“大”展。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少有的系统反映古代墓葬发展变化的博物馆。博物馆做了大量“让文物活起来”的项目,通过互动性强的展览方式,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今年“五一”假期,每天接待游客逾万人次。
——小馆能做“精”。
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探索思政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观众能够获得“任务代号”,翻阅“秘密剧本”,在行李箱与手提包中寻找线索……
——馆虽小,用心提供的服务可不少。
由此看来,博物馆是否“一级棒”,跟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小馆也有大内涵、大乐趣。只要用心,小馆也能办出特点,办出精彩,办出圈。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小型专题类博物馆本身就不断被挖掘,渐受热捧。这些博物馆有的展示地域文化,有的聚焦行业变迁,有的深耕特色主题,精准设定受众群体,精细做好专业发展,呈现独有风貌。同时,他们还纷纷采取行动,增强与大众的联系,原有壁垒逐渐被打破,有的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
有人曾诟病国内博物馆面临“千馆一面”,评判博物馆的标准也多是“存量”,即与藏品数量、质量形成强关联。如今,大家开始转变,走上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外界的评判标准也渐渐倚重“增量”,即能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各家博物馆逐渐认识到,只要在特色和专业上下功夫,进而拓展教育的维度,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小”博物馆也能赚来大眼球,吸引大流量。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排名全球前列。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国,大馆有大馆的魅力,小馆也有小馆的精彩,博物馆不必一味求大求全,各美其美的博物馆彼此搭配,才会构筑起更为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当然,相比那些大馆,中小型博物馆占有资源相对有限,只有方方面面把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投入到它们身上,它们的发展才会不断出圈、出精、出成绩。(邓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