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琤
诗词,是时代的写照,也记录着人民的生活。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镜头里,展现了大量火热的生活场景——云南元阳哈尼族山寨里的长街宴、重庆奉节大丰收时的脐橙果园……一幕幕烟火人间描绘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千百年来,中国的诗词写尽了山水人境,在古今变迁的字里行间,有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幸福感,很能让人共情。
穿越千年,其中的“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状态,因此古人诗咏的主题也能在当代得到共鸣。
湖南80岁的农民韦忠梅,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词能真实呈现出他们“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生活方式而爱上了诗歌,也相信诗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力量;重庆奉节果农栗少林,看着丰收的果园会想起杜甫的诗句“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食客也可以念出描写各地美食的古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是属于胡麻饼的厚实,“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荤不敢前”则是属于腊肉的香醇。
那些描绘名山大川的诗词佳句,更成为奔波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西安机务段高铁动车组司机秦鹏坐在驾驶室里,向观众介绍自己所在的位置:正前方是“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华山,背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咸阳古渡,左手边是“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渭水,右手边则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巍巍秦岭……他把忙碌的生活过成了诗。
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时空变迁,也让今天的中国人有着新的诗情与壮志,他们看到了古人未曾见到的奇景,极眺古人视野之外的浩渺世界。
天舟三号的发射现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线科技人员崔艺晗改编辛弃疾词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飞去看星河”,那是独属于航天人的浪漫;“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千年未变的钱塘江潮,在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被现代科技转化为“潮起东方”的宏伟场景;如果没有无人机,古人也很难以“直下看山河”的视角,感受镜头里西藏林芝“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花胜境。
诗词记录着豪情壮志,也被用来写成当代中国发展的注脚。比如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取名“羲和”;“嫦娥工程”和“月兔号”,源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第一辆火星车以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命名。这些独属于中华文化的符号,成为太空中的文明烙印,也传递着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中,还展现了很多为了志向而奋斗的年轻人,他们或在博物馆里专心修复着《永乐大典》;或立身三尺讲台,于诗意中“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他们内心的那团火,让人对未来更有信心。
《2024中国诗词大会》呈现出诗歌与当下更多的连结和思考,讲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诗“载景”“载情”“载志”,在五千年的文脉传承里,呈现属于中华文化的情感哲思,礼赞中国人始终共情的海晏河清、天下大同。
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的关联,通过一句句诗词建立起来,不但传递着大家渴望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也通过传统文化里的大爱与壮志,鼓励接续奋斗,助力砥砺前行。(李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