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素人写作”的流量密码与转型困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素人写作”的流量密码与转型困境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6-06 15:49

  作者:李尔清

  “素人写作”主要指非职业作家的普通人的写作,相较于名家手笔,这类作品似乎缺乏文学方面的吸引力,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退休老人杨本芬的《秋园》销量很好,快递员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成为某社区网站2023年度图书的榜首……随着一部部作品的走红,“素人写作”的现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素人写作”无疑是新鲜的。素人作者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他们对日常的深描,读者可以看到都市结构下、专业视角外的“平凡的世界”,为真实的体验与情感动容。素人的文字往往也鲜活而直接,有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朴素感,较少规训过的匠气。

  更为难得的是,许多“素人写作”虽然源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却没有流于泛滥的抒情,反而呈现出克制、冷静、幽默等颇具疏离感的特色。这可能是因为事件对于素人作者的意义仅止于其本身,而不像以之为材料的作者那样,服务于热门议题或者预设主题。

  这也意味着“素人写作”远不止于对叙事的补充,而在于一种更为全面的对书写方式的解构。在基础教育和自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著书立说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特权,素人作者可以记录下“无意义”的琐事,为自己的人生与小家庭作传。这是普通人深受触动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到写作带来的为一切生命留痕的可能性。

  杨本芬在《秋园》的自序中写道:“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但与渴望“立言”以求不朽不同,她并没有野心通过自我书写来博得史家的垂青,而是决心以“一滴水”的姿态“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除了记录个体历史的功能之外,写作对于素人来说更是一种建立自尊的方式。相对于一些职业作家“写作即生产”的状态,素人的写作往往是生产之中挤出来的生活表达。许多素人作者并没有整块的时间投入文学,因为他们要为繁复而忙碌的工作或者家务操劳。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敏感的观察与自觉的体悟。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虽然“素人”的定位强调的是作者身份,与之牢牢绑定的是非虚构的写作题材,但是一些作者的文学追求不限于此。例如,育儿嫂范雨素就从陈述自己的人生,转而写了一个科幻故事。彼时有人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范雨素的真实经历正是她非常宝贵的东西,但范雨素对于“真实”有着别样的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真实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真实,而她眼中的真实是在文字中建立的仅属于自我的真实。她在《久别重逢》中为家族成员编织出神秘的前生,在她的笔下,梦境与现实、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楚河汉界在叙述中模糊甚至消失了。那个精神世界虽与现实紧密相连,但并不与现实构成一一映射的关系,它展示出了文学区别于历史的特殊魅力。

  不过,这种超越范式的价值在市场上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久别重逢》的热度明显不比前作,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作者的创作能力逊于纪实能力。这似乎最直接地揭示出了“素人写作”的流量密码与转型困境。这个例子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素人写作”的可能:“素人”的身份不是一种奇观,也不代表其创作一定要归流于现实主义,更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成为文艺大众化的代言人。目前的“素人写作”已具备现实的“力”,何时可以拥有虚构的“丽”,是值得展望的。(李尔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春发 潘巨强:当表情包加入影视剧推广阵营之后

  • 《南来北往》:列车背后的时代变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