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国内战》叫《报道美国内战》或许更贴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美国内战》叫《报道美国内战》或许更贴切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6-14 09:57

  作者:董 铭

  虽然片名是《美国内战(Civil War)》,但实际上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出战争的全貌,甚至没有足够的信息解释战争的起因、立场和诉求。长达109分钟的剧情更像是一部公路片,跟随战地记者的镜头去记录陷入战火的美国社会。虽然真实可感,残酷,甚至荒诞,但终归还是落得个“这有意义吗”的无力感。

  并非战争大片仅限于巷战级规模

  对于那些期望看到战争大片的观众来说,调整预期更为必要,或者片名干脆叫做《报道美国内战》《美国内战中的战地记者》,反而显得更贴切些。克斯汀·邓斯特在片中饰演资深战地记者李·史密斯,以她为代表的记者小分队,在动荡的美国一路驱车,前往首都华盛顿特区,目的是要采访到总统,获取独家新闻和照片,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片只有最后的叛军攻陷华盛顿,打下白宫,活捉总统算是最激烈的交战场面——但也仅限于巷战级规模。至于叛军是如何一路推进各州,政府军又是如何战败投降的大场面,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并没有去展现。观众只能从对白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叛军是来自于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两个州的联军。这个设定本身就有着微妙的政治考量,但主创也不打算去解读,更多的还是关注几位主演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心路。

  当然,这部《美国内战》之所以没有拍成战争大片,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制作成本所限。虽说是A24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但5000万美元的预算在好莱坞也就相当于中等成本的独立制作。这也难怪被《时代》杂志调侃为“一部B级片”。对于曾打造出《别让我走》《机械姬》和《湮灭》的亚历克斯·加兰来说,这位编剧出身的英国人,强项本就不在战场的大场面,他更着意的还是独特的立意和视角。在这部新作中,加兰就是用电影镜头来拟合新闻报道,称颂以李为代表的老派战地记者,但同时又抛开了战争的正义性,不着善恶地聚焦人性和专业性,最后落到了有关“新闻报道本质”的反思。这种模糊的立场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

  记录真相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

  正如传奇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美国内战》里的记者四人组全程都在践行这句座右铭。无论是街头骚乱、狙击还是攻坚,他们都几乎把自己编入了作战部队,像士兵一样勇敢地冲在一线,区别只在于别人手里是枪,他们端的是相机。在这种把快门按得像扳机似的节奏里,李和年轻的杰西的确抓拍到了足以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们也陷入困惑:“记录真相真的比保护生命更重要吗?”关于这一点,新闻摄影史上并非没有争议,像卡帕那样“战死沙场”固然值得敬佩,但真要是只顾着拍照而不去救人,也是有违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

  因此影片高潮时的“无情”也难免引发争议,李和杰西对于“拍照还是救人”最终有了完全不同的取舍,这也呼应了她们之前曾聊到的话题。两人的成长弧光正好相反,但同时又有一种默认的传承存在,导演加兰又一次没有挑明对错就戛然而止。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同行的四人组,他们不仅是老中青三代记者,同时也像是公路上开车出行的一家四口:爷爷运筹帷幄、经验丰富;父母身体力行、理性干练;小女儿则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加兰显然参照了家庭剧的模式来写剧本,饱含了长辈对子女的呵护和操心,同时也不忘战争的残酷。而那种失去亲人的彻骨悲伤,只有在他们相当熟悉之后才能体会到,即便是看淡生死的战地记者同样如此。于是,就有了那场差点被“团灭”的惊悚戏。

  新晋戛纳影帝杰西·普莱蒙的短暂登场,促成了全片最关键的转折情节;那个遇害的香港记者,也成了全片最“黑色幽默”的角色。颇有意味的是,当身边同行被肆意处决,记者的身份不再是保护伞,李和她的小组就还原回了任人宰割的平民。杰西不久前冲在前线,拿着相机对着人拍的胆量不复存在,跪在地上噤若寒蝉——原来那份勇气不过是“媒体马甲”带给她的狂热,一旦失去,就又变成了需要大人保护的孩子。最后还是得靠“爷爷”、老记者萨米舍生相救。一群人撒腿就跑,保命要紧,连最能引发新闻轰动效果的万人坑,都没人顾得上拍下来。

  这样的情节处理,倒并非是嘲讽记者们外强中干,更多的是提醒杰西这样的新人:一个真正的战地记者不是靠一件“马甲”、一腔热血,或是士兵枪口抬高一尺的侥幸,萨米和李的经验和理性才是她最需要的。萨米能一眼看出正在屠杀平民的士兵对他们绝不会手软;李能敏锐地预感到抗议者、加油站的危险,第一时间猜到总统还躲在白宫里。这些都是之前在死亡线上徘徊才换来的经验,一种幸存者的“后遗症”。

  事实上,即便像李这样经历丰富的战地老记,后期也出现了战后应激综合征的迹象,尤其是眼见“导师/父亲”萨米为救自己牺牲时,她的“职业信仰”开始崩溃,默默地删掉了相机中“你死时的照片”……邓斯特在这段的表演非常压抑,颤抖的身体仿佛在向内加压,同时也为之后去救杰西做了铺垫。

  对于这种老式的西方新闻报道理念,加兰却用了一种最擅长的“科幻式”设问: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此番英灵殿般的献祭接力,最终换来的不过是一个倒台总统的狼狈遗言和死亡抓拍,这到底值不值得?

  取得了关注度和票房也陷入了争议

  这就又回到了新闻报道的意义上了,“虽然不能改变战争,但是能够记录真相。”而《美国内战》的真相,就是美国已经陷入内战,国家机构瓦解,只剩下无政府主义和军阀割据。在美国大选拉开帷幕之前,上映这么一部“反乌托邦历史片”,其现实寓意不难解读。但加兰作为一个外国人也“太高冷”、太置身事外了,不涉善恶,只有屠杀和被屠杀的表现方式,注定会冒犯部分美国人。

  《美国内战》虽然取得了关注度和票房,但自上映第一天就陷入巨大争议。即便是被电影赞颂的媒体圈,观感也很分裂:有人肯定其“独立、客观的新闻视角”,有人不满“导演对道德立场的逃避”——就连片方用AI生成的海报,也被调侃“一个以人工智能(《机械姬》)成名的导演,果然还要用AI作品来‘欺骗’观众”。总而言之,加兰当初选择了这个“内战”题材,就是选择了敏感的政治站边,一如《纽约时报》的点评:“当人们忘记这是一部具有形式和美学的电影,只纠结于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时,它其实就已经沦为政治宣传的广告了。”(董铭)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亮程选本》:新疆故事中的时间和空间

  • 跟着元朝人去考古——读《河朔访古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