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牛瑞华
最近看到梁永安教授的一段视频,让我这个家有青春期孩子的中年人深受触动。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谈个恋爱这么难呢?梁教授认为是他们的情感成长太过单薄了:从小就被成绩所束缚,长大之后又开始追求收入和职位上的得失,整个大脑就是快速转动的计算机,哪有特别美好的心情,哪有特别丰富的情感去跟别人建立美好的爱情关系呢?所以到最后,婚姻只能是相亲市场上的各种契约式的考量:身高、学历、收入、住房等。
有一次跟女儿聊天,她也谈到周围的同学们都很孤独,因为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也曾和一些同龄人交流过,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但也只能是一起感慨而已。
我觉得除了梁教授提到的功利化教育导向之外,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年轻一代情感成长单薄的原因。就拿我们七零后八零后这代人来说吧,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属于熟人社会,无论是世代居住的村子里,还是单位家属大院里,都有一群可以相互玩耍的孩子们。但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我们逐渐从熟人社会过渡到了陌生人社会,在我们所居住的商品楼房内,已经很少见到成群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了,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占据了。
当然,作为个体的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但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比我们更早城市化的西方社会,他们的社区文化和情感教育是如何进行的。比如,我最近看到一本美国心理学家布琳·柯林斯的新书《情感无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拿给各地相亲角的父母们,我也很庆幸在自己变成他们之前看到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心理学者叶壮老师在序言中有一个很好的介绍:“《情感无能》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心理上的工房,里面放着与辨识关系、解读情感、个人成长有关的各种工具。也许你正在生活中面对着或大或小与情感无能有关的各种问题,但我想稍稍提醒一下,不管问题大小难易,你都应该有一个好工房,来做大后方。”
那什么是情感无能呢?书中的解释是“一种渴望爱却又无法真正去爱的亲密关系障碍”。其实,用梁永安教授所讲的“情感成长太过单薄”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情感经历太过单薄,从而缺少了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
书中介绍了十种类型的“情感无能者”,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妈宝男(爹宝女)和理性人。
关于第一种类型,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对妈宝男/爹宝女来说,他们从小就坚信自己无所不能,因为父母给了他们一切——除了情感上的联结,当然这一点他们并不知晓。”
由于妈宝男和爹宝女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免受所有的潜在痛苦,他们也从未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嘴唇还没有颤抖前,亲爱的父母就已经为他们消除了痛苦。
在和妈宝男或爹宝女的相处中,你的情感投资可能会得到负回报。当这段关系结束之后,受挫的孩子(妈宝)会大声哭喊,他的哀号很快就会得到父母的回应,并在他们的百般呵护下持续加强;而你则会遍体鳞伤,一片茫然,你合理的期待彻底破灭了,你开始怀疑自己以及自己秉持的信仰体系。
关于第二种理性人,书中称他们为“情感上的爱因斯坦”。作者引入了一对我们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用大脑去爱,还是用心去爱?
理性人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心去感受。人的心脏没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因为它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在作者看来,这就完全没搞清楚重点。因为“爱情不是智力训练,情感联结也不是通过大脑进行的。你必须有大脑才能建立情感联结,但大脑不是心动的关键所在”。
作者还提醒读者,如果你需要生活中的情绪价值,而你正在和一个理性人交往,那你只好自给自足,因为他给不了你太多情绪价值。你可以要求理性人在情感上有所付出,他也会试图给你,但这只是一种智力训练,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在认识了各种类型的“情感无能者”之后,你是否对感情生活更加失望?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因为书中一再强调:这不是你的问题,因为对方无意让任何人加入他的心灵派对,他甚至没有能力开门让你进来——一个被困在情感无能状态里的人,无法与他人建立内心深处的联结。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自检表、小测验以及心理学工具,帮我们识别关系、解读情感和个人成长。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时,我们就会吸引到真正具有爱的能力的人,并与他们建立关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具备了爱与被爱的能力。(牛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