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邹雨田
甲辰仲夏,类型文艺片《日夜江河》悄然登场。在商业电影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影市场里,《日夜江河》逆市而行,小成本、小制作、小叙事,90分钟的光影“微风慢卷”,向善向美的人性光辉抵达观众情感柔软处,让人泪流满面——这是《日夜江河》带来的惊喜。
在目睹自己的儿子小徐和船长马建国意外坠江身亡后,老船工徐大亮成为新船主,马建国的儿子小马也作为船工踏上这条船与徐大亮共同生活。
对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依赖是文艺片撕不去的标签。影片首先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性,川北、嘉陵江、乡音……展现出鲜为人知的船工生活。故事背景置于长江上游川北南充市,船工在船上讨生活,生活却在岸上。人物的活动轨迹走不出“船—河—岸”的循环,每一个停靠的码头都存放着他们的一段故事,“船上的人”与“岸上的人”总是互相存在隔阂。小马是两个世界互相理解的关键人物,因为父亲的意外身亡,他从岸上走到船上,走到父亲的生活中。徐大亮也通过小马更加了解自己儿子在岸上的生活和所思所想。一开始小马还不能算真正地走上父亲的道路,只是逐渐体会到父亲在船上的艰苦和危险、孤寂和沉闷。徐大亮也了解到儿子在岸上的生活和对母亲的思念。在漫长的日夜里,他们都无处诉说,仿佛周围有厚厚的墙壁。
影片对小马与母亲的情感进行了大篇幅刻画,小马对母亲的情感与对江河的情感交织融合,贯穿始终,使得宏大的主题在细微处找到支点。按编剧易辰的说法,影片为表现“年轻一代船工对现实和父辈的和解”,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嘉陵江是川北人的母亲河,这条河孕育着他们的生命,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小马的母亲一直都想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这样一家人就能一起生活在船上。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她放弃治疗癌症选择跳河自杀,保住了买船的钱——舍命圆梦。现实的重压,善良的人性、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人心。
影片在感情方面既有铺陈描绘,又有重点刻画,全片核心经由感情凝成。徐大亮的妻子受不了码头的生活,决定和别的船长生活。小马和小徐对母亲极深厚的情感成为他们心中的症结,归根结底,这何尝不是“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之间的症结。母亲和江河紧紧联系在一起,母亲永远在岸上等着亲人归来,船上的人永远思念着母亲。小马随身带着妈妈的照片、口琴和项链,甚至在船工房间顶上刷着和妈妈裙子一样颜色的漆。小徐一直听着的一首日文歌曲,一江清水,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这江使他们漂泊,使他们分离,使他们痛苦,使他们怨恨,同时,他们也离不开这江河,依偎着这江河。他们的一切都交给了江河,包括妻子、儿子、父亲和母亲。在徐大亮和小马真正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时,他们再一次投入江河之中。
《日夜江河》在故事情节、场景设置、人物形象、表演对白方面高度冲突又聚合,意识流的镜头、极简的对白和大量的空镜,对影片的地域性特点进行一定的消解,从而将焦点转移到关于人生命运哲理性的思考上。
人生该走向哪里?影片将命运的起伏蕴含在江河这一意象中,生命的河流沉默不语,所有的矛盾与对抗都如暗流涌动,只在江面显现出浅浅的波澜,很大程度上给观众带来抚慰、宣泄的作用。
每个人都航行在自己生命的河流中,什么是正确的航向,如何经营生命的扁舟,哪里是我们停靠的岸,是人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承载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尊重,推着我们一生追寻那个彼岸。(邹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