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活成就了文学 历史塑造了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生活成就了文学 历史塑造了艺术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0 09:59

  作者:向云驹

  由谭仲池、赵楠编剧,赵楠导演、潇湘电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以纪实风格还原了作家周立波在上世纪50年代返回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参加当地农业合作化的经历,揭示了文学名著《山乡巨变》的写作意义。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选择这一题材和叙事角度,有独特的时代立意和艺术考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与柳青的《创业史》,一南一北,以作家身份思考与书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对于周立波而言,《山乡巨变》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学情结和叙事延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周立波赴东北参加乡村土地改革运动,留下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问世后广受好评,还被当作实际土改的示范手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开始全面建构,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向人们敞开怀抱,又一次在人们心里掀起“暴风骤雨”并且最终迎来中国农村几千年以来的“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写作,显示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敏锐和深刻洞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望那个历史的开端,再面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可以从周立波的乡村叙事中获得深刻启悟。

  影片着重描写与呈现周立波执意回家乡兼职并全程参与清溪村的农业合作化工作。他参与乡村的农事管理,深度介入村民日常生活,调解各种公私矛盾,了解合作化过程中的不同心态和各种情况,深入探研新中国农村发展的“集体性”和“现代性”,即其中蕴含着的新的国家观念、主人翁意识、团结互助精神、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转型、分工与合作观念、集体力量与集体主义、平等与共同富裕道路等。虽然有些因素还是萌芽性、不完全、初始的,但是它们的历史意义正在展开,并引发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历史性的“山乡巨变”。这正是《山乡巨变》的文学品质和艺术张力所在,它本身也成就了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的美学高度。

  周立波《山乡巨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巨变中的历史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观察。影片分层次叙述了举家回乡的周立波与代表先进力量的村干部和村民、向往新生活的普通村民、落后但可转变的村民等几个层次人物的互动关系。这些人物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互渗的矛盾、冲突、碰撞。通过对周立波家庭和事业的描写,把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作为副线贯穿,展示了周立波回乡的文学追求。电影塑造了鲜明的新中国作家的形象。周立波为历史性转折到来投身历史洪流,立志要通过观察历史巨变,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并捕捉历史最生动的细节和演变。他对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进步的总体性与进步中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他鼓励青年干部要有热情和理想,也善于发现工作中的急躁情绪,并予以积极引导。对具有普遍性和政策性的偏差,他主动给省委书记写信反映自己的观察和建议。对于周松林这样的种田能手和只愿单干致富的“落后人物”,他坚持贯彻党中央的自愿合作原则,但又充分理解和分析这类人的主客观原因。通过集体力量及其社会制度对集体合作的田地突发坏秧事件、单干农户遭遇天旱杯水车薪的处境这两个难题的破解,终于打开了合作化百川汇流乃至最终迎来山乡巨变的历史通道。生活成就了文学,历史塑造了艺术。这就是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周立波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多角度展现乡村时代变迁,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昂扬斗志。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正是对这种书写的艺术回应。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520”的变奏曲》:“现实”面具的荒凉底色

  • 何天平:新笔触下的东方武侠世界,从金庸经典中走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