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长领舞火热“出圈”背后的冷思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院长领舞火热“出圈”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6-21 10:11

  作者:苏 娅

  “根本停不下来!这位院长已经在我的朋友圈跳了一天的舞了!”近期,舞蹈界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继伦敦塔桥前舞动着中国红扇的舞者马蛟龙“爆火”之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也因为一段领舞意外在抖音上“出圈”,火遍全网。这一现象不仅突显了舞蹈艺术特有的身体表达魅力,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这些“现象级”存在的深入思考——舞蹈艺术的身体经验性应该如何界定?当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爆红是得益于独特的身体感受与长期积累的经验赢得广泛赞誉时,我们又该如何将这种感受和经验更好地转化为对自我学科本质的深刻认识,让舞蹈的身体通过不断突显自身主观性、多义性、瞬时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质,更好地与实践者主体情感、审美与思想深刻性表达之间构建起一种内在紧密关联?

  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将舞蹈列为独立专业学位类别后,舞蹈正经历着由传统的技术形态和艺术形态向学科形态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舞蹈这门长久以来依赖身体经验性的术科进行有效转化,成为了关键一环。因此,当提及舞蹈学科的发展时,关于这些问题,业界目前亟待达成共识:什么是学科?舞蹈是否需要完成自己的学科化?我们是否可以将学科简单地等同于“学术”?其学科化的进程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实现从技术形态、艺术形态向以理论研究为核心的学术形态深刻转变?针对这些疑问,倘若我们能够持续加强对学科核心本质的理解与认知,便会发现舞蹈与学科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紧密、复杂且深远。例如,近期在网络上备受瞩目的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团作品《南海随想》,一瞥之下便令人联想到同样以身体语言诠释主题的北京舞蹈学院“舞研堂”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作品《岛屿》。两者均围绕“海浪”这一主题展开了很好的身体实践探索,但通过对比这两部作品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窥见“术科”与“学科”之间的本质不同。

  在嘉积中学的《南海随想》中,人体运动叠加效应得到了充分展现。编导巧妙地运用人体比拟海浪运动的人海战术方式,强烈地表达了人体运动超越自然属性的极致可能。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作品《岛屿》。虽然同样以“海浪”为创作主题,但《岛屿》却赋予了海浪更为丰富的编导个人心路历程呈现。作品通过顺势躺地瞬间反弹的动势产生的身体叠像空间交错,形成了人体在不断快慢起落、重心转换中的循环往复。一起一伏之中构成了编导对一种生命感受的独特身体观念表达,极具超越“海浪”具象化塑造的自我身体创造性。尽管这两个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究其本质,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技术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进一步而言,这种差异深刻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教育模式和身体教育理念。这也正是“术科”与“学科”之间的分野所在。那么,什么是“术科”?什么是“学科”?我们又应如何致力于“术科中的学科构建”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需要我们首先厘清其作为概念的界定。

  “术科”所强调的“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强调学习者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中形成的身体经验性思维方式。作为观者,我们会在嘉积中学的作品中看到人体运动的极致。它不只是在追求一种超越人体生理运动极限的极致,更是在追求一种无限将既往的身体经验性进行累加和重复,以达到一种强悍的身体能力和不可名状的感觉极致。所以,该作品以生动实例有效印证了舞蹈作为“术科”所特有的身体经验性思维逻辑,即通过对身体运动要求的不断强化,强调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推动置身其中的个体形成一种对自己身体经验性近乎执着的极致追求,而常常忽略了身体为何而“动”。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学科”的存在意义,即“学科”究竟承载了怎样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为何需要“学科”来推动我们对身体经验性思维的改变?

  “学科”并不是要脱离“术科”,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学术”,而是意味着实践者要对自我的内在结构有所反思和建构,而不仅仅只停留于身体经验的重复与再现。如果观察很多艺术家,便会发现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思想家。他们可能不是理论家,也未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是他们的看法和实践做法却充满了价值理性的思考、张力和力度。相比于无意识的感觉状态,他们不仅有感觉,更有对自己的身体经验性进行深层理性思考的能力,使得身体的经验性可以被无限超越,追求着比技术、经验、个体、感受更为重要的东西。所以,“学科”的内在是什么?如若进行深入剖析,它指的是艺术家能够从“无意识”地形成自我走向“有意识”地建构自我,从而产生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意识和体系架构。

  从逻辑的视角,他们不会被“感受到的感受”所遮蔽,而是清楚地知道事物构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有知道了是什么、它是如何构成的,才能谈之后的一切可能性。从思维的视角,他们不仅掌握“术”的内在构成逻辑,更可以从思维的视角,生成自己对“术”与主体观念的融为一体。毕竟,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脱离不了其背后的主体认知观念作为支撑,舞蹈的身体也亦是如此。从方法的视角,他们不仅掌握身体的“动”,明晰它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更能从根本上掌握身体如何动的方法。实际上,掌握“术”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通过“术”最终不断激发的是自己,完成自己基于逻辑、思维、方法意识下的根本蜕变,实现“无意识”到“有意识”。例如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任何一种身体训练性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背后的身体运动逻辑、规律与方法,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背后潜藏着中国式身体文化观的印证。只有认识到这个,学习者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其中不仅蕴含着身体观,更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掌握身体的运动思维逻辑。

  所以,通过对“术科”和“学科”的认识,最终应该实现的理想状态是能从“术科”中生发出“学科” ,实现以“术”立“学”,完成自己从身体极致的探寻到实践理性的产生。只有如此,基于我们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的“术科中的学科构建”才能真正实现,体现舞蹈艺术创造的所有要素,即技术、经验、个体、感觉、规律、逻辑、思维、观念、创造、方法。例如以业界知名舞蹈艺术家王玫、田露为例。王玫的创作常常是她对实践问题的提出、解决、印证和学术研究的开启。当我们都以为她是在完成自己学术形象转型的时候,她的关注点一直都是研究“术”,将“术”的内在构成逻辑与自我艺术观念形成一体化。她不满足于仅凭一种感受和直觉来表达自我,而是希望通过研究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实践理性,将自己作为个体的经验性进行无限的共性空间拓展。另外一个独特个案是田露。当她的作品《骏马图》一经出现就立即引发业界热议的时候,关于她是否能做古典舞的讨论充分显现了对她立足身体经验和个体风格的研判视角,而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她也拥有着强烈的自我结构和解构自己的诉求。《骏马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不能以“像”来定义,身体可以有无限空间拓展的认知观念。

  透过深入剖析这两个具体实例,我们足以洞察为何王玫和田露至今仍在不断迭新自己。这种持续的努力,既源于她们对自我的要求,更因为她们所向往的境界超越了单纯的身体经验性重复、再现与极致。她们渴望通过自我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发掘舞蹈身体所能承载和触及的广阔空间领域。这不仅是“术科中的学科构建”典范,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的宝贵个案。在舞蹈学科建设进程中,这仍然是一个关键且充满挑战的课题。我们必须通过深入探究个体的身体经验性转化,进而实现以“术”为根本的自我学科体系构建。这一任务对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质变意义,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攻克的战略任务。(苏娅)

  原标题:院长领舞火热“出圈”背后的冷思考——“术科”与“学科”之于舞蹈本质的认识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天雄鹰》:军旅剧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 《“520”的变奏曲》:“现实”面具的荒凉底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