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铁血丹心》:新笔触下的东方武侠世界,从金庸经典中走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铁血丹心》:新笔触下的东方武侠世界,从金庸经典中走来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6-24 13:07

  作者:何天平

  6月17日,由腾讯视频、耀客文化出品的金庸武侠世界正式上线。作为首个播出的故事,脱胎于金庸名作《射雕英雄传》的《铁血丹心》,拉开了新一轮金庸经典影视作品的大幕。在守正中寻新的东方武侠世界正逐渐揭开了面纱。

《铁血丹心》:新笔触下的东方武侠世界,从金庸经典中走来

  以经典为原点,书写一代人的江湖

  金庸武侠小说是华人世界最受欢迎、受众群体最广的大众文化IP之一,今年时值金庸诞辰100周年,“金庸武侠世界”致敬经典,重新书写。率先与观众见面的30集网络剧《铁血丹心》讲述了郭靖背负家仇闯入江湖,历经奇情奇遇成长为一代大侠的故事。少年英雄的铮铮铁骨与儿女情长交织,让观众再次看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侠骨柔肠。

  在保有原著恢弘叙事的基础上,《铁血丹心》对人物故事进一步合理丰满,补留白处的江湖往事,完成新一轮的武侠释义。在武林群像的塑造上,《铁血丹心》不仅对原先浓墨重彩的人物进行了重新诠释,如着重体现郭靖的大智若愚;还对原著中挖掘不多的人物予以提炼扩充,如对杨康等角色的成长故事延展深化,发掘立得住的故事逻辑与人物动机,让每个角色都拥有多元立面和完整人物弧光,拉近武侠世界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内容的升级。

  于“宋朝清明上河图”中看快节奏的正统武侠

  谈及创作初衷,主创团队表示在人物关系、主要情节、命运走向、历史观与价值观上尽可能尊重原著,不做颠覆性的变动,同时也采用创新方式重新诠释经典。创新思路落在剧作上,则是以人物为中心,从个体成长向故事发散,构筑侠义江湖。

  《铁血丹心》根据人物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必然性来设置情节,删繁就简,形成清晰明快的故事线。全剧以主人公郭靖的少年时期开篇,第一集就交代了郭靖离开大漠、进入中原,与黄蓉相识,正式开启江湖之旅,直给式的引入契合当下年轻受众的观看习惯。郭靖从草原少年成长为一代大侠的传奇历程,是《铁血丹心》在叙事上的创新,也让观众的代入感变得更强。

  在动作和视听设计上,该剧有节制地运用特效,力求以镜头组和饱满音效呈现拳拳到肉的打戏,回归正统武侠质感。在美术和造型设计上,剧集根据人物来奠定作品风格与色彩基调,同时以史为纲,以展现不同时代的质感。荒凉大漠里营造悲怆意境,苍茫雪景中引出国仇家恨,江南市井中看烟火升腾,剧中以差异化场景设计和鲜明影调辅助情节表达。初到江南的郭靖偶遇扮作小乞丐的黄蓉,不光帮其解围还请她到大酒楼吃饭。黄蓉点出“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于闹市看比武招亲;烟雨迷蒙中,乘一叶扁舟重逢……剧中一幕幕,宛若一幅“宋朝清明上河图”。

  侠义的背后富有生命力的中式哲学

  武侠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侠义是独有的中国式哲学,家国情怀已经成为根植于国人精神世界的优秀文化基因。《铁血丹心》借由武林故事,展现具有多样性和深刻性的侠义生命观。

  《铁血丹心》将“侠”之概念不局限于武功高强者、名誉崇高者,而是不断拓展侠义的边界——心怀仁义者是侠,路见不平者是侠,拔刀相助者是侠。江南七怪为了一句承诺离开繁华江南,远走荒凉大漠,耗费十多年的青春教授郭靖武功,是为“侠”也;马钰身为全真教首徒,明知师弟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有赌约,依旧不羁绊于门第之见,教授可塑之才郭靖武功,是为“侠”也……剧集将大义、家仇、生死、权力等命题糅合在一起,匡扶正义、知恩图报等朴素的价值观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持续引发观众的共鸣。

  侠义精神蕴藏着中国式哲学,剧中的场景同样呈现国风美学,借助实景与特效相结合,将中华大好河山呈现在画面中,桃花岛之战等情景,洋溢着浓郁的东方浪漫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武侠世界》将通过腾讯视频WeTV、Netflix、Youtube等数十家全球一流平台覆盖,在全球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线,促成国产剧集“走出去”,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和武侠魅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在时代飞速变化、各式文化碰撞交融的今天,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洗尽铅华、历久弥新,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签。《铁血丹心》的播出以及《金庸武侠世界》系列的演绎,将完成金庸经典中侠义文化的当代转换,以更丰沛的共情引力连接当下观众,在世界性的传播范围中引起广泛共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天雄鹰》:军旅剧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 《“520”的变奏曲》:“现实”面具的荒凉底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