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舟行万里入画图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07 09:23

  作者:王冬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船的发明,推动人类活动从陆地向水上延伸。作为海洋大国,我国从古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便不断从浅水向深海探索,水上航行智慧熠熠生辉。许多先进水上航行技术的发明,不仅助力人们科学航行,更引领世界航海潮流,为航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历史的进程在绘画中得到生动诠释。品读绘画中贯通古今的水上航行智慧,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作者为北宋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雪霁江行图》(局部),作者为北宋郭忠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船舶性能是其水上航行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发明,古代木船的水密隔舱结构是中国造船对世界造船的巨大贡献,影响深远。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木板把船舱分隔成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分区,在增加船体构造强度的同时也防止因船的一角破损而导致整船沉没,使远航成为可能。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其装饰图案则为人们了解水密隔舱技术提供了一种视觉想象。画面上,四艘羽人船相连,船只首尾上翘、造型合理、分舱清晰,从侧面反映了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造船能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代诗人李白以气势磅礴的诗句,描述了古人江上行舟的美景,蕴含古人利用风帆助力航行的智慧。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古代中国画中,多见对船帆的描绘。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西侧壁画,设色清丽,画中的大帆船一桅一帆,桅杆顶部细致画出五级挂帆扣,以示该船可根据风力随时调整航速。宋代佚名《江帆山市图》则呈现了船只航运场景,画面尺幅不大,但气象开阔,水面上一船只的桅帆刻画更是清晰醒目,成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和贸易情况的重要图像资料。作为我国古代重要船型的福船,是帆船时代的典型代表。清代佚名《靖海全图》细致勾勒了多艘清代中期用于海战、属于福船类型的大型同安梭船。画面上,船型如梭,桅上挂篷较多,其优良结构和优越性能可见一斑。

  宋代科技发达,造船技术更是领先世界。以精细写实著称的宋画,保留了不少对宋船的描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便描绘了20多艘船只。其中惊险一幕,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一艘客货两用船在通过桥洞时快要撞上桥梁,桥上行人惊呼,水手们赶紧将高耸的桅杆横放下来。能够成就这一精彩情节,离不开这艘船使用的“可眠桅”技术——桅杆底部装有转轴,可根据需要随时将桅杆放倒或竖起。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中国人还将“可眠桅”技术传授给了外国海商。“可眠桅”在“界画”大师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中被描绘得更加精细、清晰。细致观察《清明上河图》,还可以看到多艘船只的尾部都有一条“小尾巴”,叫作平衡舵。不同于普通的船舵,平衡舵不仅转向灵活,还可以升降,起到稳定船身和改变航向的作用。同时,图中引人注目的船上密密麻麻的排钉,也不是艺术的点缀,恰是“榫合钉接”技术的写照。船的连接技术关系着航行安全,“榫合钉接”便通过“榫卯”与“钉接”结合的方式,增强船体的抗风浪能力和船体构件间的稳固度。这些领先世界的中国发明,大大提升了船舶的远航能力。

  作为“海上向导”,航海图是海上安全航行的指南。郑和下西洋代表着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巅峰,明代《武备志》收录的《郑和航海图》被中外专家学者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地图绘制者,对空间有着不同的理解,描绘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该图采用山水画式的绘法,详细描绘了航路以及沿途的岛屿、山峰、浅滩、礁岩、港口、城寨等定位和航行方法。其中所附的4幅过洋牵星图,说明郑和航海除了借助罗盘,还配合使用了过洋牵星术——通过观测星辰的海平高度(仰角)来确定航行方向和所处纬度,充分反映了明初航海水平的提升。《郑和航海图》是中国历代航海技术成果的总成,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航海制图学的重大进步。

  现代科技发展,推动我国航海事业大步向前。时代巨变砥砺艺术创新。老一辈画家的作品,如颜文樑油画《造船厂》、关良油画《广东造船厂》、许幸之油画《巨臂》等,均聚焦大型钢铁船舶,展现新中国航海事业朝气蓬勃的气象。新时代,在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引领下,我国航海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美术工作者用画笔绘就更为壮阔的时代画卷。像马鑫、牡丹油画《海上丝路新枢纽——宁波舟山港》、张及时油画《港口雄开万里流》等,均以俯视的构图、宏阔的景象,展现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周补田油画《巡海》、高海戈油画《曙光》等,则聚焦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当代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成就。

  从木船到战舰,从以橹作动力到以能源为动能,一幅幅画作折射着千百年来中国人“舟行万里”的智慧,也激荡着创新创造活力,让航海精神借助丹青画境熠熠闪光,为开启航海新征程、共创航运新未来提供精神力量。

  (作者为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