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盛可以:我不感谢生活,但我热爱生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盛可以:我不感谢生活,但我热爱生活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7-18 10:02

  作者:张嘉

  著名作家盛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她有两个“自我”,有两支笔,一支是天真的纯粹的画画的笔;一支是非常冷静非常尖锐去探讨人性的笔。她自言有两个人格,写作时凌厉冷冽,而绘画时则天真童趣,这两个人格不会彼此打扰,却又在她身上和平共处。随着盛可以的中短篇小说集《建筑伦理学》和散文集《别人家的西瓜更甜》由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她的两个“自我”也一起出现在读者面前。

  见到盛可以时,她正专注地在一摞新书前签名,每一笔都显得那么认真,偶尔还能听到她轻声嘟囔:“唉,我的名字笔画太多了。”她本人的温和与她笔下那些犀利如刀锋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一旦触及到某些话题,她的眼神中便会闪现出一种真挚与勇敢的光芒,话语坚定充满力量:“对我来说,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笔下,每一位女性都展现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她们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那是她们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我相信,我们女性应该拥有这样的坚韧和坚强。”

  《建筑伦理学》是从我生命里出来的作品

  《建筑伦理学》以建筑术语搭建故事框架、阐释情节内容,以女主人公万紫回乡盖房子为线索,探讨乡村世情伦理,揭示个体隐秘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盖房是深度“刺探”世情伦理的一块“试金石”,在一砖一瓦的增减中,世俗的亲密关系或被还原,或被放大,或被扭曲……在这部用文字建筑的小说之屋里,家庭、亲情、乡村伦理复杂纠缠、搅拌混凝,揭示了人性的繁复与人生的苍茫。

 

  盛可以介绍说,《建筑伦理学》创作灵感来源于她的生活。就像小说里所说,母亲给女儿万紫打电话说雨大屋漏,墙体开裂,天花板像尿了一摊。万紫听后心里酸楚,想起小时候漏雨的房子,雨击打接漏器具时发出的贫穷声响仍在耳边回荡,于是不假思索地说要给母亲建新房。

  生活中的盛可以和万紫一样,花了一年的时间回乡建房,从构想、画平面图、找施工队、洽谈、自购部分建材,到园林构建、装修设计,历经严寒酷暑,下泥坑、上屋顶、统筹、处理纠纷、调整关系,“各种体验,各种细节,真的是每一块砖头,每一片瓦都紧握着我的手。每一分钱、每一次计算、每一次探讨、每一次的商谈砍价,经历了信任、不信任、被欺骗种种,还有与乡村的亲戚打交道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房子建完之后我是筋疲力尽,就躲到一个山里闭关。我需要梳理一下我这一年来的混乱,这一年我没有办法写作。”

  盛可以用二十多天就完成了《建筑伦理学》的初稿,“写这本书是一个疗愈过程,后来回头一看,我觉得情绪化的东西太重了。我就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抽身而出。完稿搁置等待修改时,用三天时间创作了短篇《蔷薇不似牡丹开》,这次也收录在了这本小说集中,这部作品事实上可以看作《建筑伦理学》的余音。”

  盛可以感谢朋友郑小驴给她的启发,“我最初的小说标题叫《建筑》,他说你这个‘建筑’已经够学术化了,不如叫建筑伦理学。这个建议给我一个特别大的启示。”

  盛可以之后以建筑的术语作为小说中的小标题,以建筑的术语,来对应小说现实的伦理。“比如说第一章的小标题就是基础,基础也交代了家庭关系的一个基础。还有剖面、找平,等等,都对照着现实,例如兄妹争吵,无奈和解等。对这个想法我自己其实还蛮得意的,建筑的空间跟现实的空间,建筑里面的时间跟现实的时间,都有呼应。”

  相比于第一稿,第二稿在布局结构方面有所变化,而且,盛可以说自己更客观,更像一个作家写作,“之前我纯粹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如果不吐露出来,我觉得自己会很受煎熬,所以,写完之后我觉得还好,这事儿就这样了,告一段落。”

  盛可以表示自己对于《建筑伦理学》有特殊的情感,“我觉得它对我的生命或者说人生、生活都特别重要。不是说这篇写得比我其他作品好,而是我对它情感的特殊性。它是从我生命里出来的作品,那段建房的经历真的是日日体验痛苦。有很多人谈挫折或者谈苦难的时候,往往会说感谢生活,可是我从来不感谢生活,因为它过于沉重,但是我依然热爱生活。”

  现在的写作开始温和了

  除了《建筑伦理学》,中短篇小说集《建筑伦理学》里还收录有《夫妻店》《蔷薇不似牡丹开》《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和《她母亲的故事》四篇。其人物形象以女儿、母亲、妹妹、妻子等为主,她们全力为家庭付出,却在越给予越被索取越不被关注的现实中,渐渐迷离困惑,直至游离于家庭之外,或者强撑着维持早已溃烂的家庭。书中涉及家庭关系的各个角色,其中以亲子和夫妻关系最为重要紧张。《建筑伦理学》《蔷薇不似牡丹开》中的亲子关系不是成功的范例,《夫妻店》《她母亲的故事》畸形的夫妻关系里映出人性阴暗与残忍的一面。

  跟以往写作相比,盛可以表示,相同之处是她依旧是真诚地写作,“我写什么首先我自己得信,比如说写爱情,如果你自己连爱情都不信,你写的爱情一定是矫情的,隔靴搔痒的。我写作一定是我想表达什么,有我的困惑,写作于我是自我解惑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我被什么束缚,通过写作挣脱束缚的一个过程。”

  写作《建筑伦理学》,盛可以觉得自己像经过了一场洗礼,“我以前单纯,觉得事情都特别简单,我付出,家人享受就行了。但是,通过建房子这件事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有人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他说谁会希望有一个人跑到你的家里来大包大揽一切。我被这句话敲醒了,我也有错,我不够理解他们,我只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事情。我固执地认为我是在奉献,我没有错,但事实上我也有错,这是我对这个事情最大的一个反省。”

  而说及不同之处,盛可以说现在的自己温和了,“之前我写小说比较灰暗,或者说要狠就狠到底的那种。因为年龄的缘故,最近几年写的东西都有一些暖色,还有救赎的内容,可能是年龄和阅历带来的转变。我想这可能也是我自己所期盼的,希望在生活中能多得到温暖,多给别人带来良善、友好。”

  通过写作去治愈自己的问题

  生活中听到的故事、新闻往往会成为盛可以小说创作的灵感,她坦陈自己的创作植根于现实。“我特别依赖于有一些真实的原型,从这个原型我再去想象、打造,我很难有一个凭空的想法。”

  盛可以表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她的作品中占有相同的比重,“间接经验包括阅读、观察、听别人的故事,就像《女佣手记》,就是我在老家写作的时候,有一个亲戚给我做饭,跟我讲些保姆的故事,我再经过一些虚构而成的。”

  盛可以坦陈,有时现实故事的力量过于强大,会对写作造成束缚,“就像一个考生到考场,带了作弊的东西,其实这道题他会做,但他因为有作弊的资料,老想着抄,就不能很认真地去完成这道题。我觉得创作者如果在心理上过于依赖现实的故事,就没有信心去艺术创作。如果只是来照搬生活的话,那显然没有达到艺术的提炼,所以,我对此是警惕的。有时候过多的材料确实会对写作想象产生影响束缚。《建筑伦理学》里有太多的细节是我没有办法舍弃的,我也不想舍弃,确实有很多是照搬生活的,因为有的时候你的想象达不到真实细节的深入度,所以这次写作我是有意识保留下来真实。”

  对于写作,盛可以说不会为自己设置禁区,“大家说我的作品凌厉、凶猛,跟我最早的语言解放、思想解放有关系,就是我写作的态度,比如说有些女性作家写作时,她可能不会写粗口,但是,我会让笔下的人物骂出来,这不是我的禁忌。我是一个作家,我不可能去恐惧我所要写的东西,我恐惧的是我达不到去写那个东西的笔力。所以我不惮于打开任何的想法,我选择了写作这个道路,就会顺从我的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盛可以表示,写作对她的一个很大意义就是“帮助我自己,救助我自己,这是治疗和救赎自我的一个过程。我特别庆幸我能够写作,通过写作去治愈我自己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在我写完一个作品之后,我就能翻篇,这是写作对我最大的帮助。”

  文章被《收获》选用,高兴得哭了一场

  盛可以的代表作有《北妹》《野蛮生长》《子宫》《女佣手记》《福地》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近二十种语言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多种单行本。英国企鹅出版集团评价说:“盛可以是一个勇敢、有才华的作家。”

  盛可以走上写作之路,确实是凭着勇气,她回忆说自己二十多岁时在报纸上登过一些豆腐块儿散文,当时开心了一下,但很快觉得没意思了,就想着要在三十岁前写小说出本书,于是从南方辞掉工作去了沈阳,“选择沈阳是因为我喜欢下雪,觉得好几年没有看到雪了,而且沈阳的生活成本不高,我的积蓄够维持一段时间。”

  那时候的盛可以甚至不知道小说怎么写,幸运的是当时“新小说论坛”非常火,她就把写完的文章往上一发,结果引起著名作家李修文的关注,“他看见了我这篇四千字的文章,写的是我自己在沈阳做饭,一打开煤气炉,我就害怕那蓝色的火焰。于是每次我打着火就跑,躲在门外面观察一下。李修文给我提了四次意见,我修改了四次,他帮我推荐到《收获》,《收获》给我打电话说要用这篇稿子,我开心得哭了一场,真的是很大的鼓励,觉得自己看到了方向,觉得自己可以做作家,这是定心丸一样的好消息。”

  在沈阳准备写作时,朋友给她带来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余华的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我看了以后触动特别大,觉得中文语言太让我着迷了。余华那种超级冷静的文字,像刀削过一样的语言,对我影响很大。因为缺钱不想买书,我在沈阳的书店站着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看完了。我觉得从那开始,我找到了自己的叙事的声音。这个声音很重要,即便是我没在电脑前的时候,这个声音也在我脑中叙事。比如说看到什么,就会用文学的叙事去描述,我就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文学的人,即便我还没开始写作。当时走在大街上,觉得像在水中,我就像鱼一样游着,旁边人像水草,像鱼,进入那样一种文学的状态,我找到了叙事的声音。我开始写作是2002年,那一年写了有十来个中短篇,写了很多。那时每天大概写完是下午五点多,去小区散步,我也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小区里有两条狗,我跟那两条狗成了朋友,跟它们聊天儿,那是我唯一的娱乐。”

  谈及自己的创作习惯,盛可以表示她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或者说至少有一个主题是很重要的。你想要写什么,你想要表达什么,这个主题很重要。对我来讲,标题很重要,标题没取好,我就没有办法动笔。然后第一句话很重要,开头可能就决定了你叙事的腔调。如果你没找准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即便是你写到一两万字两三万字,都要推翻重新来过。”

  画画心情愉快,写作更有满足感

  《建筑伦理学》制作精美,盛可以自绘封面图,题写书名,还随文插入了8幅盛可以手绘画作。

盛可以的画作

  盛可以说自己2013年首次拿起画笔,因感故乡渐远,兰溪古桥被毁,母亲养的小狗被毒死,情绪无处宣泄,只好以涂鸦的方式排遣,无意间将美丽的故乡和童年留在了纸上天堂,“我是幸运的,这些毫无功底的图画,因为纯真的情感和趣味,得到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先是译林出版社找我签约,2014年有了绘本首版《春天怎么还不来》。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更名《怀乡书》,紧接着,它的法语版面世。这次的机缘是向萍女士在编辑《建筑伦理学》中,发现小说中的现实故乡与散文绘本中的故乡有着某种关联呼应,决定扩充重版,收入我近期新画,使得记忆中的故乡更加丰富生动,于是有了《别人家的西瓜更甜》。”

  盛可以喜欢绘画,“绘画很好地调和了我的写作情绪,我把电脑关上开始画画的时候,就变得像小孩一样特别纯粹。一两个小时画完一幅小画就特别开心。”虽然画作受读者欢迎,但盛可以还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就是随手画,“主业还是写东西,所以,不会花太多时间钻研绘画,偶尔看一下画册,就这样子。我觉得绘画其实对我来讲也是一种叙事。”

  盛可以说自己的画是清新自然天真的,但文字要凌厉一点,“我觉得这是对我写作的互补。因为我不会在小说里面去体现这些小清新的内容,不会有这种笔触。生活中灰色的底子可能决定了我的小说基调。绘画时,我发现自己天真的一面还在,或者说纯粹的一面还在,真的很治愈。总之画画更愉快,但是写作更有满足感。有时候我在构图,在哪儿留白的时候,也会想到我的小说。画的时候会启发自己小说的哪个地方该如何处理。绘画作为写作的一个补充,也让我放松、预热,挺好的。”

  从不内耗,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东西

  有人说看完盛可以的作品,觉得她能量特别强,什么都不在意,盛可以笑说自己是不倒翁,“不是说有事儿你也不痛苦,那是石头,面对苦难,面对痛苦,自我建设自我调整的能力很重要。我的个性特别强,很小就特别有主张,当然我也有特别脆弱的一面,小画里的那个小女孩其实是特别孤单寂寞的,但我写作的话,那方面不存在,是完全另外的一个我。”

  盛可以坦言自己的性格可能和成长环境有关系,“我小时候见惯了特别多的女性任由打骂,每天还去干很多活,蓬头垢面的。我从小就觉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我从小就是特别好强,不服输。我以前特别想当一个记者,喜欢打抱不平。一次我在小区散步,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打架,男的打老婆,将老婆打倒在地,我当时二十多岁,立刻冲上去帮那个女的,指着那个男的说他的不是,结果那女的从地上爬起来,跟她老公一起对付我。真的,我特别不愿意受欺负,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受欺负,所以,这个性格也不是很好,过刚易折。现在好多了,我没有以前那么刚烈了,比较柔和一些,从容一些。”问她喜欢现在的自己还是以前的自己?盛可以笑了:“怎么讲呢?每一个人就是从不同的阶段走过来的,不会去讨厌每个时期的自己。我觉得这么走过来才形成了现在的我。”

  此外,盛可以说她从不内耗,“我的人生当中不存垃圾,我可以允许自己情绪不好三天,年轻时失恋,也不会让自己难过超过一个星期,真的,我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再继续沉沦下去,为这个事情纠结。所以,我有一种特别强大的功能,让我能够迅速恢复。我就是不内耗,不再为这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你是读了书的人,应该去理解别人,而不是老是觉得别人不理解我,或者说要别人来理解我。”

  让自己能静心创作,就必须减少杂念,盛可以认为人生总是有难度,“但是只要知道哪一种是对你的生命最好,你就努力去做。对那些消耗你的东西,一定要尽最大的能力去剔除、远离它们。我为什么能写这么多东西?也是因为我能够努力地撇清一些杂念或者杂草,或者是从沼泽里面爬出来,重新站起来。就像《乱世佳人》里的斯佳丽一样,经历那么多,但总会对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觉得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有这种能量。”

  (本文供图/盛可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