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 岫
文学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因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产生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至于那些外国经典,更会因语言、观念的更新等原因被反复重译、重读、重新思考,再古老的经典也不寂寞。
《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下简称“经典文库”)是作家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打造的一套大型的世界文学经典译丛,计划自2021年10月上市起的15年时间内,陆续重新翻译、编辑、出版一批高品质的国外经典图书,目前已分两批陆续出版了17种,包括体现阿拉伯灿烂文化的《一千零一夜》、“世界短篇之王”莫泊桑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展现左拉变化多端创作风貌的短篇精品《给妮侬的故事》、芥川龙之介的震撼之作《罗生门》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里不乏首次翻译成中文的沧海遗珠,如首次由爱尔兰盖尔语翻译出版的民间故事集《炉火旁》。爱尔兰的民间故事,与爱尔兰的民歌和本土文学一样,长期缺少探索和收集,译介这部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爱尔兰文学的大门。
大多数经典名著已经有诸多中文译本,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都出版过大型国外经典名著丛书,品类丰富,选题权威,不乏名家译本,作家出版社为何还要新译?
“经典文库”编委表示,随着时代环境的更新、语言的革新、感受力的翻新、学术解读的刷新,对作品的翻译更是呈现丰富多彩、“今时不同往日”的面貌,尤其文学经典更是常读而常新,常新而常译,又因常译而有了被更多读者赏读的可能。真正的经典经得起一读再读,一译再译,“经典文库”向读者展示的就是这样一本本可待成追“译”的作品。
据介绍,在策划及出版过程中,这套丛书首先遴选了最佳译本,然后请译者重新打磨作品,弥补之前翻译过程中的遗憾,最重要的是用适合当今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平衡了中外文的差异,既“原汁原味”又“有滋有味”。特别用心的是,每本书末都请译者用故事化的语言编写了非常详细的“作家小传”,从作者的外貌、性格、爱好,到作者的亲情、友情、爱情,从多角度辅助读者认识作者,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从一部作品诸多译本的前世今生,读者能够感受到古老的作品也是活的,是在成长的和有温度的。
至于从读者的角度,重读经典更有滋味,如《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书中的《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其片段均选为中学时期的语文教材,因此大部分读者是从中学时期首次接触莫泊桑的文字。新译作品令我们再读经典,回忆经典,重新认识经典。
《我的叔叔于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一家人过着很窘迫的生活,每天都眺望着大海中过往的船只,热切期待着发了财的于勒叔叔归来。终于有一天,一艘船把于勒叔叔带回来了,但他并没有发财,他只是一个老流浪汉,是一个在船上卖牡蛎的穷光蛋。“我”的一家人由希望到失望,继而避之唯恐不及。译者赵运仕在序言中说,过去中学的教科书上是这样教我们的——本文批判了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世态炎凉的冷酷的社会现实。但这种理解对于当下的读者尤其是成年人,过于简单化。“我”的一家生活窘迫,渴望于勒叔叔归来改变现状是很自然的事情,何况于勒确实欠“我”父亲不少钱。而当“我”家发现于勒不但没有钱可还,反而还可能被拖累,于是害怕见到于勒叔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这个短篇小说,重点还是在于写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态及其导致的亲情淡化,莫泊桑只是在从人性的角度来反映残酷的现实,并不简单承担阶级批判的功能。
另一篇《老人》,同样写的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贫困的席古夫妇要忙着种田,无暇顾及垂死的老人,只好希望老人早一点驾鹤西游,使得生者与死者都得到解脱……这是生存状态所决定的唯一的选择。类似于这样的短篇还有《乞丐》《绳子》等。莫泊桑在这些作品中,把小人物悲惨的生存状态和脆弱的生命形式表现得入木三分。他没有着力于去表现某种社会背景,去描摹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写得很客观,只是冷静地把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展示出来,借此折射出残酷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让读者窥视到一个时代的影像,使得他的小说主题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项链》也是令人无限感慨的一篇小说,一个普通公务员的妻子、美丽的玛蒂尔德·罗瓦泽尔夫人,为了出席一个高端晚会,特意向一个有钱的朋友借了一条名贵项链。不幸的是,晚会后她发现项链丢了,只得借贷赔偿,最终经过了十年的辛劳才还清债务,而有钱的朋友却告诉她,当年借给她的项链不过是个复制品。当年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虚荣心害死人,玛蒂尔德就是个虚荣的、一无是处的可怜虫,但当时还是少年读者的我却疑惑,玛蒂尔德丢了别人的东西就拼尽全力去赔偿,而且是用正当的劳动力获取,这难道不是高贵的品质吗?相信当年有很多小读者都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只是限于年龄和学生的位置,不敢轻易质疑。我很庆幸这次新译版本给了我重读《项链》的契机,回顾当年的困惑,我以当下的认知肯定了自己的观点: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碾轧当今多少有钱不还的老赖!
文学经典是共同的精神财富,当代读者依然需要从经过历史检验的、承载着优秀文化基因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就像“经典文库”丛书的发起人之一陈众议在序言里所写的:“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高度和民族立场上重新审视外国文学,梳理其经典,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文明的律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个性,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进而为我们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他山之石’。”(蔡 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