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电视剧: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国产电视剧: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25 09:47

  作者:戴 清

  今年以来,《追风者》《繁花》《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庆余年第二季》《海天雄鹰》等剧接连热播,引发关注。国产剧创作开掘主题题材、提升影像美学、探索艺术风格,不断丰富内容供给,给观众带来多元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微短剧蓬勃发展、AI技术赋能等诸多因素形塑产业新业态与新特征,助推剧集行业形成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国产电视剧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题材出新 向深向内发掘生活肌理与情感纹理

  题材出新一直是剧集创作创新的基本路径。作品表现什么,关注谁的生活,不仅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阅历紧密联系,更直接反映创作者的情感所系与艺术态度。随着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动,积极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国产剧对题材内容的开掘拓展愈加深入。

  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江河之上》和《江河日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可视化呈现。这两部作品为真实事件的艺术转化积累了新的创作经验。《江河之上》艺术化地反映了长江流域环境司法改革和环境资源审判的生动实践,交织还原了非法捕捞、装修污染、废酸毁林、非法采砂等相关环保案件。《江河日上》将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浓缩在一座城市,让观众了解不同类型环境污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危害,引发观众的反思,起到警醒作用。

  年代剧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年代剧的叙事有着绵长的时间跨度,承载着厚重的年代质感与人物的命运沉浮。作为《大江大河》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今年年初开播的《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具有精神启示与时代镜鉴的意义。剧中对社会变迁的细致摹写与创业者的情感世界融合,宋运辉、梁思申的意志品质与精神亮色在如歌的岁月中得到检验和历练,雷东宝们在改革大潮中的蜕变也被审视和反思。年代剧特色同样鲜明的《南来北往》于今年春运期间播出,是一部细腻醇厚的优秀之作。该剧讲述改革开放之初两代乘警的人生故事,通过火车,刻画出列车上南来北往的众生相、铁路大院生活的人间情。

  金融题材创作有较高的专业门槛,其话题与民生紧密相连。《追风者》《城中之城》等剧在金融题材的开掘方面各具特色。《追风者》中,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滩中央银行的高级顾问、海归英才沈图南与徒弟魏若来,从紧密相伴到分道扬镳,再到殊途同归,历尽千帆,红色金融发展与红色金融人才的成长主线贯穿始终。《城中之城》中,有才华有抱负的赵辉在资本、人情的精准围猎下最终沦陷,其命运故事带有警示作用。

  《庆余年第二季》是跨媒介改编和系列化创作的又一重要样本。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庆余年第二季》展开了更为宏阔细密的叙事,完成了对古装剧创作的创新探索。

  与题材出新相比,对题材内容的深度开掘更考验创作者的艺术把握能力。向深向内发掘生活肌理与情感纹理,以深厚合宜的现实主义表达,揭示特定时代环境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及人性深度,新的题材内容焕发艺术的醇厚美感。

  美学向新 汲取文学母本的养分,构建“慢美学”范式

  随着《装台》《大江大河》《人世间》等一批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获得成功,让文学基因为剧集增添骨血、补充钙质成为一种创作共识。今年一些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现象级剧集,有的进行了似同实异、比肩而立式的改编,有的对原作者多篇作品进行了交融式的改编,这些都彰显了改编创作中日益成熟的艺术自觉,也积累了“以我为主”、创新改编的新经验。

  在影像美学上,也各有特色。《繁花》的镜头语言摇曳生姿,光影、色彩、景别造型富有美感,电视剧叙事美学与影像美感圆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影像对叙事的挤压,为电视剧影像水准的提升带来启示。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经验与美学范式,由《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等作品带来的“慢生活”“慢美学”与“返乡叙事”等创作倾向值得总结。在此基础上,《我的阿勒泰》进一步拓新。剧中所呈现的边陲牧场辽阔静谧,对身心合一的生活美学与生活理念的鲜明追求,民族风情、散文化美学与戏剧性的适度糅合,使《我的阿勒泰》给观众带来沉浸的美学体验。

  都市情感剧聚焦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人生境遇与情感心态。从去年的《无所畏惧》《好事成双》到今年的《烟火人家》《玫瑰的故事》《时光正好》《承欢记》,女性的情感境遇、职场奋斗等是这类作品重点表现的内容。这些剧在爱情关系、家庭格局、职场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较充分的叙事表达,是融媒体环境中女性创作者不断增多、女性观众比例较大在创作面貌上的具体反映。需要关注的是,个别作品存在过分渲染夸大现实困境的表达,或对婚恋故事的艺术呈现过于浪漫化。

  真实的生活境遇呈现、鲜活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信的人物关系设置、自然清新的表演以及高水准的影像品质,始终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上半年剧集创作在光彩夺目又多姿多态的美学风格追求中,对文学母本丰富养分的汲取,剧集改编创作中愈加自信的艺术自觉,渗透在人生态度与日常生活中的“慢美学”范式,都显示出剧集创作的美学向新面貌。

  业态更新 融媒发展不断加速,为创作带来深刻影响

  爱奇艺、腾讯、优酷等网络平台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网剧、微短剧的新形态,足见融媒发展不断加速,为创作带来深刻影响。随着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融媒生态还将发生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质变,融媒生态的变化甚至是迅疾变化,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民使用率98.3%,网络视听“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稳固。2023年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的172部增加1倍多。调查显示,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

  微短剧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以及随之伴生的审美偏好,剧集由长到短可能是大趋势,也将进一步改变剧集产业业态。2024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为微短剧发展培育正向的文化环境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促使微短剧摆脱庸俗泛滥、乱收费等不良状况,走上健康大道。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微短剧才能有长效发展。

  AI技术赋能影视创作,首先实践的是微短剧和剧集大制作,由此形成“微短剧和剧集大制作影响大,其他制作稳态化趋势强”的格局。今年3月,电视剧《三体·周年纪念版》上线,由原版的30集缩减到26集,在尊重原本故事结构和内核的基础上拉紧节奏,注重表达文明进程、科学力量等主要内容。AI微短剧也在蓬勃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神话》《AI看典籍》《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等产生了一定反响,显示AI微短剧的创作潜力。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多家机构制作的《柒两人生》《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如果AI》《AIGC三国》等微短剧,在题材、情节、想象力诸多方面拥有纵跨古今的艺术视野,也有对人情、勇气与爱的细腻表达。进一步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科幻等丰富题材,进一步挖掘微短剧的创作潜能与形式新意,技术与影视艺术结合的发展空间让人充满想象、分外期待。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统计,当下剧集市场“马太效应”犹存,大平台、大机构、大制作仍然在吸引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几大播出平台在剧集创制、购买、竞播等方面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二轮剧、多轮剧在卫视黄金档播出成为常态。大投入大制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剧集质量、实现高效传播,但如果买方市场过度集中,也会影响剧集创制机构在市场上的议价自主权,从长久看,可能对市场的充分竞争有所影响。让好剧接力绽放荧屏,需要进一步激发各方创新创造的活力。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