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江梅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规模最大、影响力和参与面最广、规格最高的展事。在当今全国性甚至国际性艺术展览品类丰富的情境下,全国美展的举办仍能最广泛地调动全国主流美术资源,最广泛地号召和动员各地的创作机构、院校以及社会性美术创作者积极参与。无论参选各门类艺术作品的数量,还是全国各地的展区覆盖面,均堪称国内之最。
一
全国美展始于1949年,其独特的展览组织模式、参选评审准则和主题突出的历届入选及获奖作品面貌,鲜明地体现了与时代同行的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基本发展轨迹。作为体现时代文艺思想的感应器和国家美术创作导向的风向标,其自身亦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部分。
今年7月1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来自全国经过初评与复评后入选的697件油画作品亮相。
这是1999年上海承办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以来,油画展间隔25年后的回归,对于上海美术界来说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它既是近五年来全国范围内油画艺术发展与成果在上海的一次集中检阅,某种意义上也是被誉为中国油画发源地的上海与历经百年发展后的中国油画一次新的对话与交流。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同一个现场,观众既可以从上海油画的视角看全国油画,也可以从全国油画的视野反观上海油画。在绘画的风格语言和精神内涵表达的共同与差异中,来观察本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基本状况。
二
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经过一百多年的本土化探索历程,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背景及经验相结合,到今天已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中国样式和丰富面貌,呈现出多元并举、开放包容的特点。中国油画已然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演进逻辑并兼具本土性与现代性内涵的专有艺术名词。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国家级美术大展,全国美展长久以来承担着反映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展现新中国美术发展与成就的重要职能。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未来梦想,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题材和主要内容。本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的作品显然承续了一贯的展览思想,体现了这样的基本表达,同时在此基础上亦有新的艺术拓展。在反映时代性、人民性、探索性的主旨下,展出的众多油画作品生动而直观地呈现了当代美术家擘画时代图卷、塑造人民形象、追求艺术探索的热情与奋进。
油画作品展中写实绘画占比最大,其中,又以人物作品为多。有的立足宏观视野、国家叙事,表现革命历史、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主题的人物、事件与场景,如商亚东《一蓑烟雨任平生》、李鹏《甲午悲歌》、殷雄《岁月流金——夏衍和他的朋友们》、邬大勇《我的英雄》、陈迪《2021.06.17》、周福林和周阳蝶彩《海军陆战队》等;有的从微观视角切入,近距离描绘普通人日常状态及心理和情感、充满生活细节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如张立农《快乐的舞》、李思学《布里亚特喜宴》、费翼峰和冯海波《星星落在平凡的日子》、吉鑫源《茶园派对》等。而风景和静物作品中亦有大风景和微景观的表现,从祖国各地的山河湖海、原野乡村、故都新城、港口码头到村边路口、街巷花园乃至室内一隅,皆有独特而生动的表现,如陈毅刚《穿越河山》、李江峰《化象成境——林》、耿德法《向光而生》、谭杰《致劳动者·有痕的岁月》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本届全国美展写实油画在表现特定主题方面所呈现出的扎实造型、精细刻画及其与表现、写意等手法相结合的多元化语言特征。同时也展现了创作者在进行此类绘画创作时,从自身的思考出发,赋予画面人物与场景更多的个人视角、心理和情感表达,传递出更多的人情味或烟火气。尤其是在一些严肃题材作品中,这些因素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亲近感,拉近了作品与观者的心理距离。
油画作品展中较为纯粹的表现性油画和抽象油画虽然数量上占比不多,但参展作品体现了较为自由而多元的画面形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些作品显然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空间变化以及身处其间的人的内在感受关系密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的表现性、抽象性油画语言,与中国式书写方式和表意精神有各种结合,展现了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如张新权《欢乐谷》、丁设《被书写过的境象》、王朝刚和黄琳珺《知觉的森林——春风化雨》等作品。
油画中国化的过程,无论是写实还是非写实的绘画表现形式,都是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艺术不断深入结合的实践过程,是中国画家在社会变革的语境中对艺术发展和如何表现现实的问题不断进行的实验与探索。本届全国美展入选油画作品,从作品的绘画形式到风格、面貌,可以说都体现了油画本土化实践的当下状态和油画的中国样式的基本表征。
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新艺术形式、媒介不断增多,油画创作的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并尽快吸收新的养分将其转化为新的创作动能,是今天的美术家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具有强烈艺术张力和深刻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诞生的重要基础。
三
上海是一座承载着中国现代美术荣光的城市。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校在上海成立,民国时期的四大校长颜文樑、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都在上海起步;第一代留学欧洲的艺术家大都从上海出发远渡重洋、归国又是从上海码头下船,留在上海或奔赴全国开展他们的新艺术事业、实现他们的创造现代中国新艺术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出现了《占领总统府》《黄河》《红旗》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之作,出现了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油画家。改革开放以后,油画作品俞晓夫的《我轻轻地敲门》、周长江的《互补系列》,雕塑作品杨冬白的《饮水的熊》等探索性作品在全国引起反响,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抽象绘画群体在上海出现。同时,像林风眠、吴大羽、周碧初、张充仁、俞云阶等现代美术大家长期生活、创作、工作于这座城市,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身边的艺术后辈。
本届全国美展上海入选的油画作品,无论是表现历史题材还是现实主题,无论是关注传统文化还是当下经验,从中都可以看到上海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对于上海美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以及美术家群体所形成的在守正创新中追求卓尔不群的艺术取向。美术家们聚焦上海城市历史和当代资源,关注在城市历史发展和当下城市更新中有推动作用的人物与事件、场景与风景,扎根上海城市文化,运用绘画语言进行艺术的转化与表达。有一种说法“海派无派”,认为海派艺术家自成一体、不追求派别。事实上,艺术家们在上海城市的语境下,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种共同的气质,形成了某种上海特质。
民族化、本土化追求,是几代中国油画家艺术实践的使命和任务,到今天已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中国油画也已发展出属于自身的新的气象和面貌。本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展出,将引发许多积极的思考:一、在关注现实与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创作如何进一步回到人本、传递真情实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表达?二、油画的语言与观念,面对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有效链接传统、当下与未来?三、如何在全球视野中思考民族、本土艺术的发展,在艺术中探索人类的共同感受、共通经验?
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与桥梁,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语言之一。如何做好时代的记录与刻画者、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者、当代精神的发掘与塑造者,这需要置身其间的每一位同道共同思考与探索。
(作者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