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感悟“诗画同源”

来源:解放日报2024-07-30 09:58

  作者:黄意明

  一般认为,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但也有人提出,“绘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绘画”。这里,我们尝试从“诗中画”和“画中诗”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文艺中诗与画的互通关系及表现特点,感悟何为“诗画同源”。

感悟“诗画同源”

《六君子图》 倪瓒

  诗中画

  中国古代以抒情诗为主,审美追求强调“意境”。“意”为思想和情感,“境”为形象和景物,正所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譬如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正视和远视所见,第二联对应的是山中内视的视角,第三联是俯视视角。不同视角的变化勾勒出终南山磅礴雄伟的全方位空间,有力地强化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再如王维的《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这首诗中的空间也具有转换跳跃的特点——“飒飒秋雨”是向上的视角,“浅浅石溜”是由上而下的视角,“白鹭惊复下”则是上下视角的跳跃。伴随动态空间变换,时间的流转也得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贯通古今时间,乃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陆游的《沈园》(其一)诗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如斜阳、园林、春波等是常见之景。但“非”“曾”两字点题,暗示当年惊鸿一瞥的人没有到场。诗歌通过营造物理空间的不变和情感空间的变化而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这种效果是绘画难以企及的。

  韦庄的《台城》具有相同的特点: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台城乃至柳絮飘飞的景象(空间)可以说几百年不变,但“无情”和“依旧”二词点出了时间的流动。六朝的繁华早已过去,画面的静止与时间的推移烘托出物是人非。

  画中诗

  “画中诗”,强调的是绘画要具有诗歌的时间性、情感性和变换的空间感。古人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但这并非截然分明,有些画家在一幅画中兼用“三远”法。

  比如,荆浩的《匡庐图》将“高远”“深远”“平远”结合运用,群峰耸峙的巍峨山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盘旋的山中小路及渐远渐淡的远山诸峰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徜徉其中的时间感。

  “画中诗”的处理手法,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长卷形式作画,将不同空间的景物放置在一起。

  长卷绘画的形式,有利于营造时间流动感;将不同时空的景物设置在一起,又能用来表达某种哲理。由此,绘画就具有言志和叙事的双重功能。

  在唐代王维的《雪中芭蕉图》中,“雪”与“芭蕉”分别代表北方与南方,又分别代表不同的时节。将这两种不同时空的景物叠合在一起,让画面得以超越物理时间和有限空间。

  二是以具有象征性的画面表达某种情感或哲理。

  中国文人画多喜欢描绘梅、兰、竹、菊、石等物,用象征性的画面表达思想情感。

  倪瓒的《六君子图》以六棵古松入画,画中古松坚挺,立于数块土石之上。黄公望《题倪瓒六君子图》一诗对其进行解读:“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画与诗的互释,表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理想精神。

  三是通过指向性的画面或文化原型,暗示某种理想或表达某种情感,在静态画面中表现情感之动、时间之流。

  徐渭的《墨葡萄图》信笔挥洒、任乎性情,读画只觉满纸墨迹淋漓。其自题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图不追求葡萄之形,而重在意蕴。画面中老劲的葡萄枝条和连片的果实,体现出岁月之流中多年郁积之情感,具有突出的诗性品格。

  李成所作的《寒林图》,通过平坡寒林、雪景峰峦、山石幽涧等景物,以冷峻洒脱的笔触来表现明晦灵秀的山川大地,达到“神化精灵,绝人远甚”的艺术效果,也体现出“天地闭,贤人隐”的独立品格。

  吴镇题《李成寒林图》诗云:“岭高霜自结,风劲入寒时。日落晚山碧,林空流水悲。栖鸦寻树早,瘦蹇下冈迟。无限黄尘满,幽栖总不知。”从“栖鸦”“瘦蹇”等形象,世人可以进一步读出画中所表现的孤寂之感和归欤之情。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文学圈子到圈子文学:有机遇,亦有陷阱

  • 《解密》:这杯混合果汁够独特但不好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