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 臻
杨雅莲创作的《晴朗的天空》在大家将注意力集中于开拓题材繁荣的创作情境下,反而显出一种“复古”的调性与清新平易的力量。
所谓“复古”,是因为《晴朗的天空》在当前一批讲厚重、比立意、晒新鲜的少儿小说中,轻盈回眸儿童小说的艺术特性。它以孩子的生活和经验为中心,捕捉住儿童心灵里独特的趣味和思维方式,构建出他们的精神空间和理想目标。也就是说,它通篇都恪守着儿童文学应有的艺术品性,语言灵动流畅、情节干净利落、意涵纯粹而留有余味,但又鲜活地将新时代城市孩子的成长场域、家庭环境、内心活动,以及可读性、文学性、儿童性和启迪性等几方面有机融汇起来,呈现出阳光般的灿烂、泉水般的清润、水晶似的质感。
《晴朗的天空》以一名小学二三年级的男孩晴朗为主人公,讲述了一群北京孩子在新时代的生活、学习以及他们的希冀、期待和梦想。晴朗的爸爸是律师,妈妈是出版社编辑,家住在故宫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在凭借专业技术安身立命的新市民家庭中,父母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立价值,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重视他们的学习教养,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
这种尊重是充满爱意的,呵护是无微不至的。例如晴朗在过生日的那天,除了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之外——一本《钱学森》、一款中国空间站积木——起床铃声换成了限定款音乐《祝你生日快乐》;早餐是用巧克力酱画出熊猫图像的面包片,餐盘上精心地配上了用抹茶酱画出的竹子;傍晚是邀请了晴朗小伙伴们参加的生日派对……小说中的另外几个孩子,皓阳、嘉瑞、嘉灿、心悦也生活在相似的家庭环境里。可以说,《晴朗的天空》有代表性地描写出大城市新市民家庭的孩子生活方式和成长条件,具有艺术的集中性和典型性,而这类对大城市孩子生活的书写恰是近些年较为缺失的。
《晴朗的天空》双向交互地看待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爱和理解是“双向奔赴”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接受,形成了代际之间的有效沟通。如果说,晴朗接受着来自爸爸妈妈的爱也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还是在家庭层面的代际交往,那么晴朗与妈妈单位的领导张爷爷的故事,则显示出了社会层面的代际交往。如何将个体生命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如何处理好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文学永远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作品用文学的方式为成人和孩子搭建起了情感的、文化的、伦理的桥梁。
《晴朗的天空》举重若轻地将新时代的美好图景融入在故事里,以散文式的结构组织情节,很轻巧地将家风家教、青少年健康成长、课业减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国家科技成就、乡村发展、社会和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等,都自然而然地结合到故事中。以孩子的眼睛去观察,让孩子的心灵去体会,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能给小读者以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感。
“一切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书写,最终都是为了以儿童文学特有的力量,影响童年、影响现实,通过塑造更好的童年,将孩子、也将我们带向更好的未来。”《晴朗的天空》立足于城市新市民家庭,重视孩子的个性、自由以及主体性建构,在生趣盎然的故事中,彰显了孩子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烂漫状态,也向小读者展示了他们的主体自我发展与实现可能路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最重要的是能融入孩子心灵和梦想。
(作者系《儿童文学》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