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叙写西北广袤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叙写西北广袤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来源:文汇报2024-08-15 10:22

  作者:王雪瑛

  “很多熟悉的面孔,眼神里满含着面临变迁时候的惶惑和担忧,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远离故土的留恋和不舍,在新生活面前的乐观和喜悦,他们笑着,说着,努力着,熟悉的方言,像风一样一次次灌满我的双耳。”作家马金莲昨天亮相2024上海书展“行进的风景2024——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在中心活动区与读者分享她创作的80万字最新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

叙写西北广袤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在接受文汇报专访时,她坦言:“24年来,我一直在写自己熟悉的乡土生活,我怎样才能写出新意?《亲爱的人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驻村扶贫干部?回乡创业大学生?回报家乡的成功人士……我痛苦着,也兴奋着,吃饭、走路甚至梦里,都在思索这些问题。”

  乡村题材的写作视角、叙述主体和情节主线较难处理,和近些年聚焦于“驻村第一书记”或乡长、村长等来反映乡村巨变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有所不同,《亲爱的人们》以西海固地区羊圈门村农民马一山全家两代人的故事为核心,来观照时代的发展。作家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细腻生动的语言、坚实丰厚的乡村生活经验真实展现西海固农民努力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人生历程。小说分上下两部,共80余万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展到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镇变迁史,作家采用散点透视笔法,描绘出鲜活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恢宏画卷。

  展现山乡巨变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化

  马一山的儿子舍娃挽着母亲,面对视频镜头说:“这就是我妈,一个农村妇女吃够了苦,把我们都拉扯大了,从不抱怨生活的苦,教会我们的只有坚强……”舍娃的直播把母亲拉到了在线众人面前。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将西海固的山乡巨变带到读者面前,小说中的羊圈门村浸润着她生活了近40年的老家的乡村生活,这是她杂糅西北大地上众多村庄形成的文学典型。

  马金莲亲历了被贫困和艰辛折磨的日子,也亲历了个人与山乡发生巨变的日子。作为一个80后作家,要完成时间跨度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容量复杂丰厚的作品,聚焦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人物命运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展开宏阔又纤微的文学场域,她如何应对这艰巨的挑战?

  马金莲用了十年做准备和酝酿、四年写作和修改,历经重大考验,不断挑战自我,终成力作。十年前,她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扇子湾被列入移民搬迁的名单,家乡的山村是她写作素材和文学创作的根据地,生命历程中给她托底、与她相伴、让她踏实的村庄就要人员撤离、房屋拆毁……她开始了抢救性跟踪采访和拍摄,一有空就往老家跑,写了几本素材笔记,拍了很多照片,看着村里乡亲们一户一户搬走,她的关注点开始扩大,参与移民的每个村都有着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千差万别的人和事,她打量着西海固贫穷落后正在迁出的山村,同时审视着他们落脚的新地点,她那看惯了西海固干旱黄土峁梁沟岔的目光,看到了平川、水渠、楼房、街道的新环境。“我像爱我的村庄一样,爱上了那些即将和正在消失的村庄。移民搬迁任务结束后,我整理手头资料,也从县市等移民办公室要了资料和数据,每次采访归来的路上,我会异常兴奋,与爱人讨论我的想法、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构思、新的细节……扎实深入的采访和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推动着我构思故事框架,用心推敲、仔细琢磨,人物和故事也都接连浮上心头,我在电脑上敲出了第一章……”

  正当她越过了移民搬迁的考验,顺利完成了二十多万字,又一个重大考验来了,一部火热出圈的电视剧让她停下了笔,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的个性与价值,扪心自问作品里的人物,能否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杨晓澜看稿后,提出的建议让陷入困境的她很受鼓舞,她调整思路重启长篇写作。“大篇幅写作、大幅度调整,很消耗人,从脑力到体力,都需要大量付出,尤其写到最后阶段,我得了肺炎,还得上班、照顾家里,我坚持写作,直到完成全篇。”

  马金莲对家乡深沉的眷恋和饱含生活质感的笔触,让小说颇具感染力和辨识度,羊圈门村并没有因山高路远而被美化成世外桃源,也没有因曾经贫瘠和生活艰苦,而被渲染成“悲惨世界”。马金莲贴着生活的真实情景去感知和书写,不刻意追逐宏大事件,而是注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她以细密的生活细节丰满了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的演变,她称他们为“亲爱的人们”,饱含真挚情感向读者呈现西海固山区农民如何在时代巨变中抓住机遇、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村里第一次通电、齐心协力修路修桥、走出大山去打工、新一代网络直播、视频网红引发打卡等,她以马一山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以质朴生动的乡土叙事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化,深刻地反映山乡巨变不只是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是世态人心、人的观念和人情伦理的深刻变化。小说没有回避过往的贫困,前行中的艰难,而是用心用情描写乡亲们对新生活的渴望、期盼以及倔强的生存意志,让读者感受他们质朴、善良、勤劳、可爱、可信的精神品质,真切描绘出西北广袤大地上的山乡风情画,也生动书写了当代农民创造生活的心灵史。

  为中国乡土文学添加当代农民形象

  在西北土地上出生和成长,一直深耕乡土题材的马金莲认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就是坚守乡土,“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人物画廊添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我应该追求的写作方向”。她以人物命运发展变化为叙事主线,小说情节从马家两代人,辐射到马家、李家、牛家三个大家族,三四十个人物的生活轨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机遇都打着时代的烙印,马家人不同的性情,演绎出不同的命运,马家儿女各自找寻发展路径,小说写出了他们心灵的深度。

  50后农民马一山是羊圈门的中生代,是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代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勤俭持家坚持送子女上学,刚刚当上队长的李有劳为了服众,邀请马一山和他一起共商村里大事。他越发思索着羊圈门村的前路。他有着超越狭隘的远见,也有着精明过头的小气,他的女儿祖祖,儿子舍娃的人生走向寄予着羊圈门新一代的希望。

  舍娃是80后乡村青年的代表,他出身贫困乡村,但有着改变命运的人生理想,他承载着一代乡村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探索。舍娃为了保证姐姐参加高考,自己选择辍学,他离开乡村,闯入城市打拼,曾被传销团伙诈骗,落得两手空空,他吃苦、吃亏、碰壁,人生几度跌入低谷,他又不断摸索前行……马金莲用理解的目光深入舍娃的内心世界,她表示要写出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无论人生道路,还是爱情婚姻,舍娃的故事反映了乡村青年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挣扎和探寻,他是我们80后这一代的真实写照。他面临的‘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也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幸而时代没有辜负有志青年,舍娃终于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他面对现实,回到乡村创业,将个人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在马家两代人的人生展开中,让读者看到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片土地赋予了她生命的滋养,文学的灵感,“亲爱的人们”表达着马金莲对故土乡亲的深情和理解。为这广袤大地捧出一本大部头作品一直是她的心愿。“这四十年乡村的变化,我不光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80后作家,我想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梳理,讲述西北山乡的故事。我塑造了马一山一家人,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舍娃,他和祖祖是我的同代人,他们的身上有着我自己的影子,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理解,我爱他们。”

  马金莲继承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情书写自己最熟悉的乡土,传神描摹同代人的形象,她的创作又自觉呼应时代的召唤,显示了中国80后作家的创作实力。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指出:“马金莲在小说中融入了网络、手机、直播、电商等特色鲜明的时代元素,更对易地搬迁、乡村振兴这些新时代场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文学书写,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呈现乡村四十多年发生的新变化。”(王雪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