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小众雅玩”到“国潮新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从“小众雅玩”到“国潮新宠”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8-19 10:06

  作者:郭克俭 黄路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虽然兼具雅俗共赏的特性,但却面临难以实现大众普及的窘境;面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大潮冲击,不少剧种亟待破解“曲高和寡”“传承艰难”“观众老龄化”等难题。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这一古老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从“小众雅玩”到“国潮新宠”、从“圈内演绎”到“大众风尚”的华丽蜕变。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搭上数字快车,实现“逆风翻盘”?这一变革之路又将如何影响戏曲的当代传承?面对机遇与挑战,戏曲艺术在创新传承的道路上不断生成种种“解法”与“打法”。首先,以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平台为载体,实现流量“入圈”;其次,以AI修复、沉浸式表演等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内容“出圈”;最后,以优质内容创作与互动体验升级优化,实现良性“圈粉”。这一“入圈—出圈—圈粉”的发展路径,正是数字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的转型逻辑之所在。

  从小众圈层到大众突围:戏曲国潮化的流量“入圈”解码

  近年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数字平台正成为戏曲“出圈”的新阵地。2022年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显示,全年开播超80万场,吸引超25亿人次观看,覆盖231个剧种。在抖音发起的“谁说戏曲不抖音”活动中,京剧名家王珮瑜展示京剧老生开怀大笑、阴笑、冷笑、暗笑等不同笑法,吸引超13万人录制短视频互动;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新龙门客栈》“雌雄莫辨”的古偶气质风潮“圈粉”无数;有着66年历史的黄梅戏老剧团在抖音开播3个月,便收获近60万粉丝,点赞超过300万……在短视频传播中,一批戏曲演员实现了从“圈内名角”到“全民偶像”的身份转换。

  解码数字平台为戏曲“入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年轻人的注意力相对分散,更倾向于碎片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迎合了年轻群体“短平快”的审美喜好,为戏曲注入了时尚表达。2023年度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显示,黄梅戏、越剧、豫剧等多个剧种在平台上备受欢迎,基层晋剧演员也颇受关注,主播1.2万场,场均票房同比增长379%。另一方面,传统戏曲观演往往存在一定门槛,容易形成小众圈子,而社交媒体独特的互动性、即时性提升了观演体验,打破了戏曲爱好者与“圈外人”的壁垒。在直播间,弹幕、评论、打赏等参与式设计让观众跨越时空,与演员实时互动。据统计, 2023抖音戏曲直播中仅关于“什么戏?”的评论提问就达12.2万次,这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观演体验,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让更多人参与到戏曲欣赏中来。

  可见,数字平台以迎合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方式、沉浸式的参与体验,以年轻人的语言讲好故事,在创新中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为戏曲插上了时尚的翅膀,实现了从小众圈层到大众市场的突围。

  AI修复“经典”:看数字技术如何让传承新生

  今年初,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腾讯发起的“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活动拉开“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的序幕,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戏曲传承的巨大潜力。通过AI修复技术,昔日的老胶片在数字技术的“魔法”中焕发新彩,梅兰芳等戏曲大师的珍贵表演影像重获新生,再现了一代宗师的风采。与传统人工修复相比,AI修复在效率、精度、一致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为大规模影像修复提供了可能。

  以20世纪50年代的戏曲片《天仙配》修复为例,AI模型通过学习人物面部特征,重现了五官细节和皱纹、发丝的生动质感。《花木兰》《古城会》等经典剧目也通过AI修复,再现了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据悉,在“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中,首批修复的50部作品涵盖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10多个剧种,体现了AI修复在戏曲影像数字化传承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数字技术为戏曲影像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途径,它不仅为抢救、修复濒危胶片提供了高效手段,也为戏曲研究、教学、普及提供了丰富、立体、鲜活的数字化资源。随着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AI修复有望在色彩还原、声音修复、情感分析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为经典戏曲呈现全新的数字化形象。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言:“移步不换形”,戏曲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戏需易代,人当自新,在科技与艺术的交相辉映中,数字修复正在推动戏曲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青春律动”。

  沉浸式观演升级:打造现象级戏曲“爆款”IP

  沉浸式体验通过多感官参与,调动观众的情感与认知,营造“在场”的临场感,这与戏曲追求的“以情带景,以景渲情”的意境不谋而合。而沉浸式舞台恰能放大这种互动效果,将观众“带入”戏境,实现情感与意境的共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开始拥抱数字智慧舞台,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以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全景式舞台打破“两厢式”界限,让观众化身“剧中人”近距离互动。先进的舞台机械和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变幻莫测的奇幻江湖。据统计,《新龙门客栈》这几年已演出超140场,非传统越剧观众占比高达70%,收获空前的口碑与人气。沉浸式舞台正在重塑观演想象,展现出其在吸引多主体观众、拓展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戏曲院团借助数字科技,开创智慧舞台新范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戏曲演出的“标配”。如京剧《梅妃》运用6DoF技术让“惊鸿舞”360度呈现;昆曲《牡丹亭》用全息投影营造梦幻意境;孪生数字人“梅兰芳”在虚拟舞台复活经典唱段;秦腔虚拟数字人“秦筱雅”带给大众关于秦腔的新认知……当虚拟与现实无缝切换、当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跃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

  有别于银幕的隔离感,数字技术打破了观演的“第四面墙” ,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个“魔幻的空间”里,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无比立体鲜活,仿佛触手可及;观众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时而化身“穿越者”探寻情节、时而与虚拟形象互动对话,实现情感与意境的共鸣。可以说,随着观演新范式的发展,智慧舞台以沉浸式、体验式的观演模式打造出现象级戏曲“爆款”,实现了对多元受众的吸引与留存。

  传统与时尚交互:从“出圈”到“圈粉”路上的守正创新

  纵观数字时代戏曲生存图景,从直播短视频到AI修复、从智慧舞台到虚拟形象,科技正以“微观美”撬动市场、以“全景式”叙事彰显内涵、以“媒体融合”开拓疆域……曾经高门大户的“雅玩”,正走向千家万户的“新潮”;曾经小众的文化符号,也成长为叫好又叫座的“国潮icon”。这种变革远非单纯的“媒介改变”,而是一场“范式革命”,催生新的审美趣味,重构新的观演关系。

  然而,戏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数字表达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低俗化,考验着如何在碎片化传播中彰显戏曲内涵与品格;智慧舞台虽为观演插上“科技翅膀”,但高昂成本对院团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升级观演体验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多方协同解决;数字技术虽为戏曲传承开辟新路径,但并非唯一出路,在守正创新中如何坚守戏曲独特价值,避免媚俗、娱乐化,也急需正视。

  “出圈”只是起点,“圈粉”才是目标。从“出圈”到“圈粉”,需要在内容创新、行业发展、人才培育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戏曲内容的精准触达。二是要顺应戏曲行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推动内容、平台、技术、消费等各环节协同发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要强化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熟悉戏曲、理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戏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在这场变革中,既要保持文化自信,又要勇于变革创新;既要让传统“活起来”,又要在当代“火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戏曲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行业效能,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郭克俭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路系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

  原标题:从“小众雅玩”到“国潮新宠”——数字赋能戏曲“出圈”的审美融合与观演重塑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