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生活拦不住我的去路

来源:齐鲁晚报2024-08-27 09:42

  作者:胡婷

  挣扎是带刺的外壳,出走是柔软的内里,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刺猬。8月23日,由顾长卫执导的电影《刺猬》正式上映。在此之前,顾长卫执导了《孔雀》《立春》《最爱》,新作《刺猬》延续前作的异类叙事,讲述在正常人的包围之下,所谓“不正常人”受到规训并做出抗争的故事。电影改编自郑执的小说《仙症》,用一如往常精美、考究的画面,重构了发生在中国北方小城、带有荒诞色彩的生活往事。

  王战团和周正是电影里的两个异类,他们一个眷恋海洋,整日活在遨游太平洋的梦里,另一个因口吃而沉默,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他们与周遭格格不入,习惯了反抗和挣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正常人,相互依偎取暖。王战团鼓励周正翻窗出逃,周正倒掉大姑给王战团准备的安眠药,他们一起反抗着外界。如此一来,王战团和周正成了庸常生活中的两只刺猬。

  影片将王战团塑造成带有隐喻意味的疯癫形象,他的癫狂里有堂吉诃德用理想主义的血肉之躯碰撞现实的铜墙铁壁之精神,他有着比常人更通透、真诚、超脱的品质。在王战团身上,能同时看到《孔雀》里刚强执拗的高卫红、《立春》里不甘平庸的王彩玲以及《最爱》里不屈不挠的赵得意等角色的影子。电影里,王战团有着丰富的内心,他渴望大海,自说自话地演绎《海底两万里》里描绘的景象,大多数时候他自我隔绝,让周围的人叫他王战团,而不是任何一个亲属称谓,因为他不喜欢融入世俗的关系,只愿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和臆想里。正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身边人都把他当成异类。

  周正同样被身边的人视为异类,他从小因口吃而受到家人朋友的责备与冷落,交流障碍使得他在社会关系中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他变得孤僻自卑,留级后遭到父亲当众贬低和殴打。在大人眼中,他是“忤逆父母、不务正道”的问题青年,让他求“白大仙”,给他喝中药。但王战团知道,他“没有病”。当时的周正处在无力反抗沉重现实的阶段,王战团就像一束光照在他的生活里。

  电影里的王战团和周正,有着相似的性格和遭遇的一老一少形成对照组,他们共同的“癫狂”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主客我理论”的提出者米德看来,“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他人的角色期待。王战团和周正都有着强烈的“主我”,王战团因心中的幻想不被他人理解而自顾自地念叨不停,周正则因压迫而宁愿沉默。他们成为朋友后,所作出的不符合外界期待的行为是“主我”压倒“客我”的表征,一旦出现诸如下河游泳、烧刺猬、爬烟囱等出格的行为,便会偏离社会规定的对于“正常人”的评价标准,被当成“癫狂”,被视作异类。

  外界难以理解和接纳王战团和周正的行为,把他们划到“疯癫”的阵营中,又在理性当先的社会启蒙下试图对他们进行治疗与规训。在王战团身上表现为请大仙、下安眠药、送精神病院,在周正身上表现为禁止、打骂、说教。但王战团一直坚持自我意志,不愿意遵从社会规则,他对大仙的威严进行戏谑和解构,从安眠药中苏醒后走出家门,也反对进入精神病院。王战团还给予成长中的周正以温暖的引导和救赎,他和周正一起反抗大仙,偷偷在房间里报警,帮他坚定自我的主体性,不向外界的规训妥协。正因如此,在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成为周正逃离的驱动力的同时,王战团的爱和帮助坚定了周正走出去的底气。

  王战团和周正身上鲜明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显得疯癫,面对外界规训时候的挣扎又让他们变得痛苦,但痛苦只是一时的,需要走过一个特定的阶段,才能长出新的血肉,此后便是逃离和出走。电影最后,王战团和周正有着相同的归宿,又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王战团因为不想给家里添麻烦,最终放弃反抗,主动进入精神病院,但后来,他还是逃离了精神病院,去寻找小说里的太平洋。无论后来他有没有找到太平洋,当他拖着苍老的身躯决定出逃的那一刻,便迈入了生命的太平洋。周正考上了高中,又考上了海事学院,终于“能走多远走多远”。当改变他人无济于事,摆脱痛苦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出走,当周正逃出生天,故人往事又能奈他何?两人同样的逃离形成呼应,也可以说,正是在王战团的陪伴和引导下,周正才能够成功出逃。

  终于,周正当上了海员,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他已经见过无数次太平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替王战团完成夙愿。小时候周正抄写王战团的诗,被误解为自己写的,并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惩罚时,他缄口不提王战团,他把王战团当成了他自己。可以说,长大以后,周正成了王战团;也可以说,王战团死后,化身成了一个翩翩少年,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与心中的理想主义共乘海浪之上。电影最后的镜头,周正的想象被实体化表现出来,他游向王战团并跟随着他,一起游向宽阔的大海。

  电影将小人物的理想与自我的元素加入北方小城的普通家庭里,激发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面对王战团和周正的所谓“癫狂”,有人苦不堪言,有人歇斯底里,有人偷偷下药,有人大打出手。《刺猬》平实地描绘了生活素朴又狰狞的一面,重思人类对自我的追求、对外界的反抗和对理想的坚持。透过两位主人公的故事,电影展现“异类”身上的真诚、勇敢与超脱的品质,也映衬出整个社会对追求精神丰盈与内心满足者的不理解与冷漠态度。

  世界上没有人不会被卡住,每个人所站的位置都有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应当正视而不能超越的阶段,所谓“不被万事万物卡住”的真正含义是,经历了锥心刺骨的现实之痛,仍有人能跃出藩篱:我从荒野来,要到大海去,远方的汽笛已经响起,生活拦不住我的去路。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