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海派样本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海派样本

来源:解放日报2024-09-06 09:55

  作者:陈 翔

  近期,“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130周年艺术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引发观展热潮,让吴湖帆这位曾经的“海上盟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海派样本

吴湖帆《西郊公园写景》1958年

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海派样本

吴湖帆《云表奇峰》1936年

  在吴湖帆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绘画在今天进一步推陈出新的可能性。这为我们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海派样本。

  海派绘画引导中国绘画转型

  数千年来,中国绘画传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程式,在具备了超强的稳定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我封闭性。虽然不断有画家试图突破程式,别创一格,但是由于种种固有观念的束缚,这样的突破只是限于一定的范围,并没有形成质的变化。

  比如,王履从写生的角度来改良创作模式,石涛从画理的根本来探讨古人立法之前的绘画态度。这些努力无非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区别,本质上还是以六经为尊,不敢僭越。

  中国绘画艺术延至明清,主流是文人画。文人掌握话语权,倡导人品优先,所以即使是一些在实践上有瑕疵的画家,因为人品高尚依然“画以人传”,这就是为什么逸品能够超越“能、妙、神”三品,从另一个序列直升到绘画品评本身第一品的主要原因。

  文人论画,不在形迹,而在内涵。绘画是他们修养身心、提升自我的一种精神滋养,是到达理想彼岸的修炼途径,所以绘画作品和画家本人是合而为一的,绘画技法和绘画道理也是合而为一的,这就是“画如其人”和“技道合一”的逻辑起点。正因如此,文人画关注的是画家修养的体现,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卧游。精英化与私人化的趋势,使它不在乎社会的普遍接受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绘画的宗教性、贵族化逐步向社会化、公共化转变。近现代以来,西洋画作为一种社会传播工具,更多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也就是更广泛的普及面和更容易被接受的程度。

  中国绘画被重新审视,其实就是用西洋画的立场来看中国画。文人化倾向使得中国画逐渐脱离了社会现实,在社会大变革面前,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实用价值。无论是传播知识、启蒙民智、普及美育,还是灌输新的价值观、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西洋画或者说以西洋画理念为主导的绘画,更适合用来作为社会工具。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无论是在艺术的社会功用,还是在艺术的本体认识方面,海派绘画不仅完成了形态的质变,更引导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打通文人画和画家画的界限

  中国绘画如何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应对西洋绘画的冲击。中西融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成为大多数艺术家选择的革新之路。

  20世纪初,不少学子奔赴日本、法国等国学习西方艺术,回国后又致力于中国绘画的创新发展。当然,即使是中西融合,也有体用之争。到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理念不一样,实践途径也不一样。

  吴湖帆选择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坚守中国绘画的传统正脉、本体特性和核心价值,坚持深层次挖掘传统绘画的内在生长可能性,从而推导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条蹊径。这是一条异常艰辛且注定孤独的曲折道路。

  传统中国绘画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文人画只是其中一支一脉。一般来说,文人画之外,还有画家画,相对而言,画家画更注重绘画本体。吴湖帆的绘画,转益多师,加上丰富家藏和巨迹过眼,眼界既高,手笔也不凡。

  对于绘画有着刻骨铭心之爱的吴湖帆,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未必为确论”,他画画以南宗入手,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有意识地融入了北宗的画法,由“四王吴恽”、吴门画派、董其昌而上溯宋元。在技法的淬炼和图式的建构上,吴湖帆殚精竭虑,努力延续传统正宗正脉,并且推陈出新,打通了文人画和画家画的界限。他在保留文人画的书卷气的同时,又营造了雅俗共赏的清新画面,创造出足以与西洋画抗衡的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除了笔墨精到、气息温雅之外,对于传统绘画深层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体悟和表达,是他绘画艺术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体现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属性

  吴湖帆的成功既来自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的正向影响。吴湖帆从苏州到上海,是他得以成就海上“画坛盟主”的关键一步。

  在上海,他结交了诸多鸿儒高朋、艺术同好,也接触到了更多的时事信息、图像资料。在鉴定界,吴湖帆与钱镜塘被合称为“海上双璧”。在画界,他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被并称为“三吴一冯”,也有“南张北溥东吴倩(湖帆)”之誉。他与庞元济、张葱玉、孙伯渊等收藏家,张大千、叶恭绰、沈尹默等书画家多有往来。吴湖帆在嵩山路88号的梅景书屋汇聚了数十位门生,其中不乏陆抑非、徐邦达、王季迁等成就斐然、影响广大的艺术家。

  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吴湖帆任常委。1935年,故宫文物赴伦敦参展前先在上海预展,吴湖帆被任命为审查委员。1936年,《云表奇峰》发表于上海的《美术生活》杂志,借助现代印刷品的传播力,吴湖帆一时声名大噪。他在50岁和60岁时印制的《梅景画笈》更是广为流传。

  吴湖帆的绘画艺术是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代表,很好地体现了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根本属性。上海这座城市人才辐辏、资源汇聚,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给吴湖帆创造了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然,更不可忽视的,是上海有着需求多样、活跃繁荣的艺术市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给海派文化的孵化和张扬以丰饶的土壤和肥沃的营养。

  “欲做大画家者,必先爱吾家邦”

  张大千曾说,在他认识的画家中,“画家画当以吴湖帆为第一”。但吴湖帆其实是现代以来至为难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画家。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具体表现。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吴湖帆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做的主题性创作,充分体现了他赤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展现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些主题性创作较他过去的作品,更加酣畅淋漓、浑厚华滋、情真意切、气势撼人。这些作品让吴湖帆的艺术成就再上一层楼,也充分印证了他“学国画而欲做大画家者,必先爱吾家邦”的至理名言。

  关于吴湖帆的绘画艺术,既有的研究和评判已经不少,特别是在早些年艺术市场火热、海派绘画迎来一波波升值看涨的行情下,吴湖帆作为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屡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一次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吴湖帆艺术展,不仅展出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全面梳理、呈现了吴湖帆的文学艺术修养。无论是收藏、鉴定、诗词、书法、理论,还是社交、教育,多层次、全维度地展示了这位文艺通才的艺术人生和书画成就。

  在吴湖帆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绘画在今天进一步推陈出新的可能性。这为我们今天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海派样本。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创立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品牌,着力梳理海派艺术的发展历史、画家故实、社团文献、传播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同时也研究海派艺术的理论建树、风格嬗变、文化属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何谓海派”系列今后将继续从海派艺术和画家个案两个方面有序地推出各个展览,全方位展示,全领域梳理、研究、宣传海派艺术,为海派文化的历史总结和传承发扬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为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启示和灵感,从而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不断充实上海城市精神、丰富上海城市品格。

  (作者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