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翔
在电影界,暑期档泛指暑假前后的电影档期,时间一般限定为6月1日至8月31日。和去年相比,今年暑期档可谓一言难尽。专业数据统计显示,暑期档总票房为116.43亿元、观影总人次2.85亿,不仅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06.3亿元和5.05亿人次。这不由让很多人困惑,观众都去哪儿了?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影视行业从选角、剧本到营销、上映,每一步都离不开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辅助。举个例子,电影制作方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交媒体、票务平台、影评网站等多源数据,能够精准描绘出目标观众群体的画像,为电影制作方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基于这些洞察,制作方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营销策略,比如选择最合适的上映档期、设计吸引目标观众的宣传物料等。
但是,过分依赖“算法”加持,将其视为“票房灵药”,很容易遭到“算法”的反噬。第一,“算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当明星效应、大导品牌、工业化大片等元素被普遍视为一部电影卖座的“标签”,并且令众多电影工作者趋之若鹜,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是可以预见的。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不是今天观众喜欢的,明天就依然喜欢。许多爆款作品,恰恰不是按原来的成功模式和成功要素计算出来的。”
第二,“算法”本质上是一种“套路”,用得多了,观众难免会怀疑电影的品质和从业人员的诚意。如今,首映礼上听到赞美的声音,会被质疑是安排好的“夸夸团”;电影上映前网上的正面评价,就会被认为是自媒体大V提前控评或者出品方雇用网络“水军”;至于气氛热烈的路演现场,往往会被冠以“观众小剧场”的名头……当信任被透支,观众自然不愿意为电影“买单”。
想把观众请回影院,电影工作者还是要从自身入手,讲好故事。首先就是剧情要“求真”,不追求刻意煽情。2024年春节档《热辣滚烫》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贾玲的“爆改人生”,真的用10个月的时间减重100斤。当银幕上伴随着四季变换的场景和高燃的背景音乐,一直在训练的贾玲形象逐渐变化,并且最终定格,带给观众的冲击力难以言喻。这样的叙事手法,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语言,同样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还要跳出“算法”窠臼,寻求创新。今年暑期档表现最出色的电影是《抓娃娃》,它并没有完全依靠“沈马”合体以及悬疑反转作为卖点,而是借鉴了《楚门的世界》的故事框架,引入了主创人员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穷养”和“富养”孰优孰劣,尽管点到即止,但由此带给观众的启发和共鸣,在网络上引起了一拨热议。这种用“奇观”观照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段,才是电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2024年暑期档“算法”失灵,实际上给电影工作者提了个醒,如今的电影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已经是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竖屏剧、虚拟现实文旅体验等多元娱乐形式,竞争异常惨烈。只有回归电影本源,从故事和创新入手,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