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网络文艺评谈 > 正文

网络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

来源:文汇报2024-09-18 08:43

  作者:许苗苗

  在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环境中,在网络传播的迅捷车道上,善用资源的优势,激发大量潜在读者的兴趣和认同,是网络时代写作的独特机遇。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在短期之内积累海量篇目和巨大篇幅,正是因为获得了传统文化的有利辅助。

  当然,善用资源并非硬搬照抄,网络的海量作品中,最出色的那一类正出自对传统的参通悟透。同为回返汉唐称王拜相、梦入宫闱一笑倾城的历史与古风故事,有些读来风格违和宛如“古装照片”;有些却形神兼备,能顺利让读者实现感受转换。原因正在于,真正优秀的作品,其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往往不限于时代设定和内容类型,还体现在更基本的价值层面。

  自古文贵情真,网络释放了曾受竹帛刊刻规约的真诚,让民间歌咏被更多人看见。面对神话与经典,网络写作自模仿转述起步,体现出主动学习、勤于借鉴的善能。蓬勃而出的网络故事里,承前继后、彼此启发的角色家族各美其美,传承东方应时流转、变动不居的韵味。相对强调原创性、推崇独抒胸臆的印刷文学来说,来自民间的网络写作更注重互动和对话。因此,传统作家在“影响的焦虑”之下,必须避讳、否认或是绕开前辈;而网络作家则乐于张扬“影响的喜悦”,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意味着话题的引子、交往的借口,与之相关联意味着能获得同好和知音的认同。

  出于赤诚,源自真心

  “真”是写作的驱动力,更是网络文学作者众多、作品量大的基本原因。历史上文学受制于媒介,要获得流传散播,就得被编撰者规约。《诗三百》的“思无邪”来自采诗官的拣选;而真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往往因不合规范湮没于日常。

  网络写作面貌各异,很多作品近乎直录口语,错字病句和夸张比喻甚至被网民挂出来嘲笑。确实,比起典范性美文的传统作家,网络作者在学历、经验、见识等方面存在短板。但网文为什么依然有巨量拥趸?那就是因为相比文字的精美规范来说,网络写作更注重真。

  真在网络文学中,一方面表现为以个人标准进行是非利弊的判断,如《诛仙》张小凡的仙魔取舍,《择天记》陈长生的“顺心意”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打破书面语的“屏面语”写作,如穿书文《成何体统》中,英语是古代穿越者确认身份的密码,玄幻高手辰东善用歌词般的节奏韵律构造金句,古言小说《男主发疯后》模拟说书人的口吻;语言的活显示性情的真,在网络读写群体中达成共通认识,即在网络小说中,常识与规范可让位于效果的精彩。

  每个人都渴望抒发真性情,也是网络媒体最具革新性的力量。虽然当下产业化平台上不时暴露出对“真实感”的设计与谋划,但这也说明“真”是不可或缺的。出色的网络作者在真的基础上精心营造,以故事情节烘托情感,从而区别于泛泛的灌水和发帖。网络文学就是日常对话、插科打诨、逗闷子、讲故事时毫不掩饰的真实性情,它承接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口头文学的“地气”。对真的追求、对真的表达,是创作的原动力,而网络则为承袭民间演说传统的创作者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舞台。

  敬而不畏,勤学善用

  “善”即写作从文化传统获得的资源助力,是对历史典籍、民俗风情、文学经典的借鉴汲取,是网络技术和数千年丰富历史文化赋予中国网络作者的独特便利。

  初学写作者常从模仿起步,名作和经典是构思世界的互文性参照。为什么网络小说中,玄幻奇幻、修仙同人占绝对优势,地位无可撼动?正是因为这些类型的世界设定、角色原型、语言风格等,都可自悠长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学中借鉴,资源足够丰富。历史典籍寥寥数语的记录成为后世生发细化的故事引子,民间传说在口头的猜测和转述中演化出经久不衰的谜团。以传奇、志怪、话本、武侠、鸳鸯蝴蝶、民间信仰、风俗世情等为前提理解架构,对读者来说,就有了自带亲切感、辨识度和神秘感的故事线索。“九州世界”“望古神话”“东方克苏鲁”等,都在传统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再演绎,是新审美与老故事结合的成功范例。凭空创作新形象需要说服公众,而搭乘传统文化快车则能通过先天辨识度在“加速时代”脱颖而出,迅速到达最合适的读者群体。

  另一方面,比起强调原创性、独特性的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化一支的网络文学更注重彼此启发和相互认同。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关注,出色的创作者在生命不同阶段也采取不同视角。如资深网络作家血红、骁骑校等,在早期玄幻热血风潮中自成一家,对幻想仙侠、都市异能等类型把握娴熟。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认识的加深,他们也勇于挑战舒适区,以网络笔法关注现实,让写作从架空飞翔落到当前时代,将玄幻的大胆想象和热血的情绪渲染运用到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创作中。这种及时调整方向、勇于应答社会需求的态度,不仅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也体现出儒家灵活应变实现文学社会功用的“善”的价值判断。共享的历史资源赋予作品相类的熟悉面貌;共同的文化基因带给作品共同的亲切感。这种一脉传承的优势,使写作者在经典前敬而不畏,实现历史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创造。

  青出于蓝,美美与共

  “美”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对美的追求是从网民到作者、从抒发感想到自觉创作的标志。面对共同的传统资源、共享的生活经验、相同的文化背景,网络文学的面貌会不会高度一致、难以发展?确实,类型化是网文的一大标签,海量网络创作不可能篇篇精品,很多人就此认为网络文学因袭模仿,缺乏创新动力。但那只是最浅表的部分,只要细读就会发现,在真情驱动、善用资源的基础上,网络创作具备推陈出新的强劲动力,最出色的网络作品“美”得千姿百态。

  互联网为大众提供自主创作、自发传播和表态的机会,让每个人展现自己所认识的“美”。所谓“趣味无争辩”,对于什么是美,如何才美,在纷繁的网络上,很难有统一回答。虽然我们忧虑大数据遮蔽个性选择,但也要意识到,互联网健忘症、标签和潮流的汰旧纳新、转瞬即逝,正说明对美不同的认识在碰撞和选择。独特的视点、私密的经历、差异的品味、多元的旨味,都可能成为差异化个体所追求的美。个性、细腻、与时代同步的美的判断,促进网络作品在传承以外的新变。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迎合专业标准,它既不追随文学编辑的高雅趣味,也不屈服于网络资本所操控的数据垄断。它充分体现出每个人认识中的美。诸多“美”的碰撞,使传统阅读中保持距离、彬彬有礼的读者,变成网文中为爱痴狂、被美驱动的粉丝型参与者;同样,个性化美的主张,使优秀者总是能够溢出数据和资本的预期,呈现新的面貌。唯有差异化的美,才能成就作品,使之到达不同对象的内心,获得读者热情乃至狂热的爱。

  绵延的中华美学为创作提供了延续性的宏观视角。网络小说的时间线远远长于以往,从回顾到展望、从穿越架空的想象性演绎到对生命历程的重新解读,展示了不同时代对美的认识。仅以古装言情文为例,其中的国艺传承不仅拓展想象,还成为女性傍身独立的技能。如寂月皎皎《饮福记》的大国盛宴、天如玉《心尖意》的兵法权谋、青铜穗《合喜》的制锁绝技、希行《洛九针》的墨家工匠等,不仅以传统文化让言情简单的二人世界获得更大空间,更通过一技之长让女性角色从等待被爱的弱者变成主动去爱去行动的强者,言情文因而增加了“双强”类型。器物的恒定和技艺的传承,让故事拥有贯穿年代的超越性时间观念,让角色在为爱而生的共性之外拥有各美其美的独立生活。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于真实性情的表达,兴于善用传统资源的上进,成于美的差异和文化的共识。它们自传承起步,与新技术联手,构成文学创造力的新源点。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传承与新变、坚守与创造共存。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

  原标题:出于真 兴于善 成于美——网络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