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经典小说原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经典小说原作

来源:文汇报2024-09-21 07:57

  作者:柳 青

  几天前的艾美奖颁奖典礼,改编自帕特里夏·海史密斯1955年小说《天才雷普利》的剧集《雷普利》获电视电影最佳导演奖。这部享誉全球的侦探小说,堪称影视宠儿,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荧屏,此番有何新意?

  《雷普利》得到的评价之一说它“比原作更酷儿,又不只是酷儿”。这不是溢美之词。该剧导演兼编剧斯蒂芬·泽里安艺高人胆大,他面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经典之作,不拘于“忠实原作”,经他大刀阔斧的“魔改”,剧作和拍摄放大了小说为人熟知的特质,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远。

  一首阴暗抒情诗

  《雷普利》和之前多个版本的改编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以前没有任何导演把这个故事呈现得如此阴沉,用黑白影像这样极致“褪色”的手段进入男主角雷普利的黑暗之心。泽里安在剧集上线时提到,他很早就确信《天才雷普利》是黑白的,无法想象在阿玛菲海岸色彩斑斓的画面里怎样刻画海史密斯的“阴暗抒情诗”。

  这个判断是犀利的。重看1999年的电影《天才雷普利》,导演明格拉小心地平衡着天真和邪恶,就好像在糖果里埋下一把匕首,但是晴朗的那不勒斯海岸线实在太明媚了,颠覆了小说里雷普利初来乍到的第一印象——八分圆的月亮飘过维苏威火山嶙峋的山头,阴冷且荒凉。

  海史密斯在小说里细密地陈述阿玛菲在游客散尽后“阴沉的白日”,铺陈冬日里萧瑟多雨的威尼斯,《雷普利》准确地捕捉到小说中阴冷的主旋律,但它的阴郁调性比小说更极致。

  男主角安德鲁·斯科特不掩饰他真实年龄的痕迹,他比原作里23岁的雷普利苍老得多,剧本把雷普利的年纪修改到30好几,他在意外闯入富家子迪基的生活之前,没有青春,没有钱,他已经是疲惫又赤贫的中年人。斯科特扮演的雷普利,一部分是小说里的雷普利,一部分是若隐若现的海史密斯本人。作家的往事和角色的轮廓形成耐人寻味的叠化:海史密斯在30多岁时旅居欧洲,成名作《火车怪客》带给她的稿费和版权费快花完了,她穷到没钱买回美国的返程票,和情人的关系持续恶化,无法专注于写作,财务和生活都一筹莫展。她在欧洲居无定所,在欧洲各大城市的美国运通办公室排队等待领取可能寄给她的邮件和支票,她在日记里写道:“那是些无法弥补的悲惨、忧郁、屈辱的早晨。”她自比“无家可归的,美国的候鸟”。就这一点而言,《雷普利》既是对《天才雷普利》的改编,更是暗中描绘了一幅关于海史密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基于原作大胆“扩写”

  小说里的雷普利是钟爱艺术的,他遇见富家子迪基的第一天就注意到客厅里“有两幅毕加索”,他喜欢伊特鲁利亚的陶器,到了续篇里摇身一变做了伪画商人。泽里安作了一个重要的改写,让雷普利挚爱卡拉瓦乔的作品,并且把卡拉瓦乔的传说作为雷普利罪行的互文。这就是基于原作的大胆“扩写”,“卡拉瓦乔”成为明白的象征,在历史中,画家把“对比明亮的阴暗”带入了巴洛克时代的绘画,在《雷普利》里,重要的是暗处的戏剧。

  小说里的雷普利存在着一个明确的“形象”,来自一段痛苦的童年回忆,他在10岁时以为姑姑要抛弃他,于是“哭着在车流里狂奔”,他的人格定格在那个瞬间,孩子气的不稳定是他性情的底色。泽里安和安德鲁·斯科特共同重塑了“雷普利”,就像斯科特的总结,他让雷普利显得难以被准确地描述,这是一个轮廓模糊的人,他占有了芸芸众生所不能幸免的弱点和黑暗。在剧集里,雷普利不再是天真与邪恶并存的反英雄,他是许多黯淡情绪的浓缩,是赤贫者在冷眼中形成的恨意累积着结晶出了一个人形。泽里安删掉了原著雷普利耿耿于怀的童年往事,对他到欧洲之后遭遇的人和事作了改编。

  小说里,玛吉是一开始就对雷普利很友善的傻白甜,迪基是不设防的富家子,他们的朋友弗雷迪自始至终是不太拎得清的小胖子,这是一群富有但无知的年轻人,因为无忧无虑,也没有对闯入者雷普利产生边界感。剧集最显著的改变是这群人年纪大了,他们的世故是明显的。玛吉有足够的心机审视并判断雷普利。迪基很早就含蓄地与雷普利划了界限。弗雷迪锋芒毕露,他见雷普利的第一面就不掩饰排斥,他提议迪基和玛吉去意大利北方的滑雪胜地科蒂纳过圣诞假期,科蒂纳不仅是地理上的地名,也是雷普利不得进入的阶层结界。在剧集里,故事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质变,不再是激情杀人带来的连番善后,核心的戏剧议题转向了——恨和暴力怎样成形,生存的本质是处心积虑的逃离和扮演。

  卡拉瓦乔进入绘画市场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关于欺骗和讹诈,他在盛年反复地画着暴力和死亡的主题。泽里安在雷普利和卡拉瓦乔之间作出并置的类比:历史记载卡拉瓦乔死在从那不勒斯去罗马的路上,死因是热病,但他的尸体没有被发现,他从此人间消失,被遗忘百年后又被重新发掘;而在威尼斯成功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雷普利,扔掉护照成为英国人提摩西·凡肖。汤姆·雷普利再度在象征层面杀死自己,制造一个新身份,开始新一轮角色扮演。在海史密斯小说里,后续的雷普利回归于他所厌弃的“汤姆·雷普利”这个身份,隐居巴黎南郊,相比之下,剧集的改写显露出挑战原作的锋芒,至少,这一笔更符合原小说题记里引用的那段王尔德的话:“我宁可为自己不信的事物而死,而非为我所知的真相。我觉得艺术人生就是一段漫长而美好的自杀。”(柳 青)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