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只此青绿》看舞剧“破圈”的全新可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只此青绿》看舞剧“破圈”的全新可能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10-08 09:26

  作者:丁贵梓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由舞台原班编、导、演阵容与电影人合作推出的电影《只此青绿》于10月1日上映以来,吸引众多观众观影。

从《只此青绿》看舞剧“破圈”的全新可能

电影《只此青绿》剧照 出品方供图

  摄影机打破镜框式舞台的第四面墙,以更自由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带观众云游《千里江山图》。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同题创作过程中,《只此青绿》探索着舞台表演艺术“破圈”的全新可能。

  融合创新:用影像还原宋式美学

  “抢到1排1”,是流行于剧场观众中的一句话,意指买到前排中轴的好位置,能近距离、全方位欣赏戏剧作品。“电影《只此青绿》带给所有观众的观演感受都是1排1。”电影《只此青绿》导演韩真说。

  电影《只此青绿》的出现打破了剧场观演的距离限制和视角差异,但表现形式的转变只是第一步,要做好这份同题创作的试卷,《只此青绿》还要在叙事调整、空间利用等方面下足功夫。

  舞剧电影的本质仍是电影,追求电影叙事是电影《只此青绿》创作的题中之义。与舞蹈诗剧的精髓一致,电影叙事围绕作画与守画的千年历程展开,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生动展现《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无数劳动者的匠心创造,以及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接续守护,共同演绎了一幅极具中国美学理念的画卷。

  电影《只此青绿》更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法,将舞台艺术中承载的宋式美学进一步放大。在置景、美术和演员造型方面,电影《只此青绿》沿用了舞蹈诗剧的精华,并继续深入挖掘宋式美学。韩真说:“利用电影的构图优势、特写镜头和细节呈现,能够清晰地展现‘宋代四雅’等细节,唤起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

  除却叙事,空间利用也是舞台表演艺术在走向大银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的因素。当单一的舞台空间扩展为假定空间和真实空间,影像语言的虚与实借助更丰富的视觉意象来完成故事建构。

  “舞台上有些空间是留给观众想象的,有些是意象的,有些是无法延伸和表达的。而在电影中,这些元素都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电影《只此青绿》导演周莉亚说,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要打破舞台空间调度和画面铺展的固有思维,要重新适应电影的拍摄方式。这要求导演不仅要具备舞台表演艺术素养,还要具备电影艺术的敏锐度和创造力。

  比如,在舞蹈诗剧中,淬墨后展卷人看到希孟的画面,是通过空间转换来表现的。但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展卷人推开一扇门,跑进希孟的书房。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足以让观众更深入理解角色情感和故事发展。再如,希孟在山河之间起舞的场景,在舞蹈诗剧中是通过舞蹈动作来想象的,在电影中则通过快速剪切和实景拍摄来实现。

  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希孟饰演者张翰认为,舞剧表演和银幕表演有很大的区别,演员需要在巡演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最适合的表现方式。青绿饰演者孟庆旸表示,在镜头前表演需要更加细腻和真实,眼神中要流露出真情实感。展卷人饰演者谢素豪则认为,电影拍摄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灵魂,也让他们对舞台表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多元合作:以艺术之真拥抱市场

  近年来,备受欢迎的舞台作品走上银幕成为舞剧“破圈”的新趋势。相较传统剧场,电影这种艺术载体拥有更多传播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更易开拓下沉市场。部分剧目还会让电影版和舞剧版同期上演,在不同受众群体中起到了一定的双向引流效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线下演出已达600余场。扎实的舞台经验,是《只此青绿》探索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主创团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期”中,电影《只此青绿》的竞争力在于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张翰说:“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放松下来的方式。而电影《只此青绿》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孟庆旸说:“我们希望通过纯粹的初心和艺术的本真,去呈现《千里江山图》的美好。”谢素豪说:“通过肢体和表演的结合,让观众共情并感受故事情感,我相信这种表现方式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将《只此青绿》搬上大银幕,关系着两个行业、两波受众之间的互动。相较此前国内同类电影制作以演出院团为主导的模式,电影《只此青绿》采取了“演出院团+专业电影发行公司”的模式,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领衔出品,在保障作品艺术性的同时,以影视专业视角为市场扩展注入活力。

  作为中影“国庆档期”重点项目之一,跨界后的电影《只此青绿》采取了与电影行业相符的宣传模式,比如,提早一个半月推出预告片预热、演员提前两周在各地进行路演等。在收缩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的鸿沟、弥补舞台作品在电影发行渠道上的短板等方面,电影《只此青绿》作出了有益尝试。

  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理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赓续发展必然要和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融合、触类旁通。在尊重艺术本体、遵照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只此青绿》与电影艺术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艺术表达为体、以影像技术为翼。这次融合不仅让更多观众了解到舞台表演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当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实现双向反哺,舞剧“破圈”将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会更加有迹可循。(丁贵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玥阳:看《素食者》中的多视角叙述

  • 高 翔:大众文化场域中古典神话的当代演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