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策展之思:打造文化地标 传递艺术能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策展之思:打造文化地标 传递艺术能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10-13 09:48

  作者:李亦奕

  展览文化的升温与拓展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一方面,以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为代表的区域性美术馆亟需通过策展向社会提供优质展览产品;另一方面,走进美术馆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普遍的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热潮无疑对美术创作和美术馆运营、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向展览策划提出了新的学术课题。可以说,美术展览新形态和社会文化新需求二者形成的张力,构成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态势。

  如何通过策展打造地标型的公共空间,使其具有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如何以美术传播的视角来回观作为策展人所建构的场域,从而激发观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力?今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推出的“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即围绕“策展与地缘”“策展、呈展与释展”“作为文化地标的策展与引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以传播视角建构展览场域

  与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主要集中在静态地展示文物、艺术作品不同,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场馆有了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展出更多艺术形式作品的可能性。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吴洪亮看来,如今的展览不仅仅是一个陈列作品的静态空间,更是一个持续发生着信息传递的动态平台,从这个角度讲,展览是一个传播系统。策展人的工作不仅是对艺术本体的研究,而且要研究一套模式和方法来解决艺术的传播问题。

  那么,如何建构一个观众可以深读的场域?结合自己的策展实践,吴洪亮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熟中生”。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陌生感、排斥感。在展览策划中,这一有效的沟通策略,可以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感。其次,展览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考虑叙事性,讲出逻辑连贯、有意义的故事让观众共情。再次,综合性的展览形式是调动观众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比如,在苏州文化地标金鸡湖美术馆策划“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时,为观者设置了一条“不言慢行”的体验路径,就像真实园林中的道路,每个路口总会有选择,向左,或向右,回首之间,惊喜就在那里。通过“移步异景”“壶中天地”这些园林空间结构的独特性,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置身其中的当代艺术作品纳入自己可感知、可接受的范围里。

  今年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掀起了一波观展热潮。短短两周的展期,络绎不绝的观众挤满了展厅,很多人会在一幅画前流连很长时间。吴洪亮认为,黄永玉的作品能受到那么多观众的喜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里不仅有或诙谐或深刻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黄永玉在画上的题跋,有的数十字,多的上百字甚至上千字,很多人在这些文字前长久驻足,甚至多次前来参观。这些文字和图像清晰地勾勒出一位经历了近百年风霜的嬉笑怒骂的老人形象。而那些被年轻人视为纸上“弹幕”的文字洋洋洒洒,成了展览建构传播的能量源。

  传播学中的叙事理论强调故事的力量,如何在时间线上将被选择的元素按一定次序衔接起来?展览结构的排列组合非常关键,同样的作品,以不一样的方式呈现,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北京画院美术馆近年来策划的一系列齐白石艺术展即是通过展览叙事的鲜活范例。

  如“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以白石老人的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在山水项目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先后推出齐白石山水作品展与明清山水作品展;从齐白石上溯古代名家,看中国画山水一脉的发展流变。从“友情”的角度策划推出的“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则是围绕齐白石艺术交游进行研究、策划,向观众讲述齐白石与师友之间艺术交往的点滴故事,为近现代美术史的书写增添一份温情。今年适逢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携手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同时推出特展,让齐白石的作品在覆盖了近半个中国的地理空间中呈现他的全方位艺术成就,同时通过大型数字展览呈现方式,融入更多交互体验,把研究的成果与专业人士的常识转化为观众的新知与兴趣点。这几场展览迅速出圈,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展”。

  借助叙事的力量,艺术史不再是一个凝固的既定存在,而是一个可以常读常新的变量史。展览无疑为产生变量提供了最开放的场域,而这个变量,是因为更多人的加入、更多生命经验的互动。

  以地缘视角谋特色、铸品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开始通过展览实践来诠释策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备受公众关注的广州三年展、武汉双年展、济南国际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的相继举办,也更加印证了这种充满地缘特色的展览机制与美术场馆建设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分享广东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路径时表示,广东美术馆在构建其学术体系时即是从所在地广州出发,注重历史与当代艺术的结合,由研究广东美术的发展脉络扩大到全国及海外,探索地域文化与国际艺术的交汇。其中,广州三年展在美术馆学术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通过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在艺术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定位:它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是连接观众与艺术的桥梁。

  2023年广州三年展以“化作通变”为主题,在立足广东、思考当下之中,拉开一场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为观众献上一场国际化与在地性兼容、回顾与展望并蓄的艺术盛事。此次广州三年展由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带领,培养青年策展人,致力于将复杂的学术思想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让观众能够在视觉体验中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内涵。

  双年展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非凡的,而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也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展览连接起城市与公众?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美术馆,如何才能在一条强竞争之路中脱颖而出?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认为,差异化的定位尤为重要。“我们关注城市、关注历史,通过梳理美术史来梳理本土的文脉。通过关注历史的定位,衍生出现在比较受观众欢迎和成功的展览序列。”肖飞舸介绍,成都市美术馆目前已形成“国际双年展”“世界经典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巴蜀先生馆藏系列”等核心品牌展。该馆最有影响力的资产是通过观众、临展以及年轻的策展人建立起来的美术馆品牌。因此所有的展览都要围绕观众和城市,即使是同样学术性的展览,在展览语言的表达上也要有所不同。正是有着这样清晰明确的定位,这座以观众为导向的城市美术馆,形成了与城市双向激励的共生发展关系。

  近年来,城市文化地标逐渐告别了宏大、巨构的单一叙事时代,更加体现出个性、多元的特征。但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打造地标文化现象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公众缺乏深度体验以致不能形成开放性的思考与有效的讨论等。那么,打造具有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的地标型公共空间应满足哪几方面的需求?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总监高敬表示,一要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要满足文化融合发展的需求,三要满足文化场馆场域发展的需求。

  建成于世纪之交的中华世纪坛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国内外文化、艺术、科技交流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擦亮这座文化地标?除了持续开展“中华文化”“世界艺术”两个品牌系列展之外,中华世纪坛近年来还相继推出了“世界文化季”“世界一流博物馆馆藏巡礼”等展览活动,并通过剧场、工作坊、美育课程等提升观众体验,打造观众可参与的文化艺术空间,激活文化地标,打造思想高地。在高敬看来,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美术馆或艺术馆,需要谋特色定位、铸品牌理想。

  以人的视角连接文化与生活

  新时代,“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发展观,对于城市的品质、活力、人文魅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大众文化的心理属性。近年来,武汉美术馆依托武汉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制定了一套开放而包容的展览策略,涵盖了传统经典、水墨画、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在打造文化地标、彰显城市文化气质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让展览更贴近公众,专注于艺术的心理潜能和情绪表达,希望借展览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交流空间。

  “在公共文化空间,除了观看,观者也可以通过参与得到一种新的视角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将内在感悟与现实生活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相联结,按下隐藏的创造力开关,获得一种不同于即时性娱乐的纾压方法,将注意力放在感受身边之人、之物上,从而拓展思域的边界。”武汉美术馆展览部策展人刘舒畅表示,无论是2019年入选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展览项目“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将艺术疗愈纳入美术馆展览系统,还是2023年的“墨丘利的尾巴”,或是2024年第二届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青年艺术家多元艺术形态的关注,以及对观众参与感的重视,通过策展构建人与人的深度连接,鼓励观众将展览中激发的思考和感受带回日常生活。

  谈及文化地标对策展思路的作用与反作用,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研究部策展人王华菁列举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两场开馆展。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麓湖路馆开馆展秉持“先馆后院”“一院多馆”的策展理念,依托12个岭南地区的名人馆,构建了独特的展览品牌,较好解决了地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获得了较为清晰的学术定位。2023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艺苑路新馆的开馆展采取“亮家底、借东风”的策展思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兼具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双料馆优势。而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围绕五行五色进行IP设计,延伸出五感、五方、五音、五味等相关文化互动区,甚至加入了生肖、星座以及时下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为展览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创设计,让展览不只停留在展厅,更加融入观众的生活当中。“策展对于文化地标的作用,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是需要用各种方式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王华菁说。

  可见,地标型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在做物理空间的坐标迁徙,更重要的是需要创新方式去活化典藏,传递一种更具备深度的文化视野和观念。对于当下策展领域仍需要注意或者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一是如何从策展的个人视角构建公共语境。策展过程中对艺术家的思考方式、感性特征以及对作品的文化阐释,应多从观众的角度着眼,既见微知著,也洞若观火,使展览让人会心会意,具有公共语境的开放性和达知度,让展览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二是如何体现中国策展的语法。建立“中国策展学”是一条漫长的学术之路,其中作为基础的理论建设就是在每一次策展实践中重视策展语法,既体现个人的思维理路,又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尤其是为中国策展学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述,在策展领域讲好中国故事。(李亦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以家书为引塑造热血英雄

  • 《志愿军:存亡之战》:集中紧凑的战争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