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人民而舞”,经典舞蹈作品绘就爱国新篇——以中国古典舞《木兰归》《黄河》为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为人民而舞”,经典舞蹈作品绘就爱国新篇——以中国古典舞《木兰归》《黄河》为例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10-23 09:47

  作者:唐兴华

  北京舞蹈学院在70周年校庆活动中不间断地开展了“为人民而舞”百部作品展播活动,集结了从1954年建校至今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舞种的原创舞蹈作品。一部部优秀作品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描绘着历史画卷中的舞蹈姿态。通过舞蹈作品,我们得以形象且直观地诠释舞蹈“为人民而舞”的核心理念,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定初心。

  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的“BDA舞蹈论坛”上,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开幕式上深入阐释了“为人民而舞”的内涵和意义,强调了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古典舞经典作品《木兰归》和《黄河》作为探讨对象,试图从这两部作品中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它们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以此展现舞蹈艺术在传承文化、启迪思想、凝聚人心方面的巨大力量。

  中国古典舞剧目《木兰归》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木兰归》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古典舞在剧目创作上的新天地,同时拓宽了舞蹈编导对历史故事解读的全新视角,为后期的历史题材的舞蹈创作奠定了基础。剧目选材于我国北朝乐府诗《木兰辞》中所塑造的民族女英雄——花木兰,根据豫剧《花木兰》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作改编。舞蹈《木兰归》作为中国古典舞系的经典剧目,至今仍在剧目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剧目的过程中,透过表面的动作,感受巾帼女英雄的民族气概与精神品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反观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国家大事时,能不能像花木兰一样,勇于担当、不畏困难。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背后,展现的是保家卫国、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与气质风貌。舞蹈《木兰归》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将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语汇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大胆地拓展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与表达空间,塑造了飒爽英姿、不失女儿娇俏的花木兰形象。在动作设计的过程中,编导与演员一同尝试,将古典舞语汇看成有特点的材料符号,而非如戏曲一样行当、人物的象征。编导从人物形象出发,在动作连接、倾斜动势、风格韵律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借助云手、盘腕、穿手等古典舞身韵中的主干动作,将身体的拧、倾、圆、曲融于剧目之中,在“三圆”的运动轨迹、阴阳互转的关系之中展现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动作内在的力量感,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形、神、劲、律审美韵律。剧目中对身体控制、技术技巧的要求极高,堪称是古典舞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身法运用的试金石。学生通过对经典剧目《木兰归》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身体运用能力与舞台表演能力。花木兰作为家喻户晓的巾帼女英雄,其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久久流传,形象深入人心。编导以敏锐的洞察力、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向观者娓娓道来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与不畏生死的革命精神。

  《黄河》是一部交响史诗般的作品,由张羽军、姚勇创作,于1998年在北京舞蹈学院首演。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人民,扎根土地,以蕴藏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舞为媒介,传达了黄河儿女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斗拼搏的意志精神。《黄河》以黄河两岸为背景脉络,通过群舞气势磅礴的场面表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把黄河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及人民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作为生命线,直击观众的心灵。在编排上,采用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多种舞蹈形式,并运用舞台调度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内容上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痛苦与煎熬时,依然义不容辞地拼尽全力保卫黄河和家园,呈现出中华民族不可被战胜的强悍力量,歌颂了深植于中国人内心的坚韧不拔、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抒写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形式上,《黄河》以身韵古典舞为语汇,展现了古典舞的严谨、规范性、韵律美,在技艺相融之中,完美地结合了具有古典风格特点的技巧,在结构上,各篇章环环相扣,扣人心弦,清晰地凸显了主题。

  《黄河》作为“为人民而舞”——北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的经典作品,中国古典舞系的传统教学剧目,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中国古典舞佳作。《黄河》以多元化、精品化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说不完的故事和抒发不尽的情愫,正如黄河之水奔涌而来。《黄河》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它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为自由和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历程,展现了古典舞和革命史碰撞所带来的魅力。《黄河》是有温度、有血肉、有灵魂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以文化人、以舞育人,给观众带来文化艺术特有的精神慰藉,充分地陶冶了人文情操,使观众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在“为人民而舞”的舞蹈中,要以艺术作品迸发巨大的能量、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与观众的心灵产生共振。《木兰归》的女子英姿诠释忠孝两全的家国情怀,映照出中国人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光谱;而《黄河》则以磅礴之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两者皆是文艺创作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为人民而舞”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以艺术触动人心,与观众灵魂共鸣,让《木兰归》中的家国情怀与《黄河》的磅礴气势,成为传递正能量、激发爱国情的桥梁。观众在这些舞蹈作品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中国舞蹈艺术深植于传统文化沃土,每一部作品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木兰归》与《黄河》是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典范,它们承载着人民期望、时代精神与民族气节,展现了信仰与崇高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北京舞蹈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北京舞蹈学院红色剧目创作的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研究”编号02022707的研究成果)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