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吟诵古今话风雅

来源:海南日报2024-11-04 10:14

  作者:张意薇

  “吟诵”作为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一种介于诵读和歌唱之间的口传形式。它可以偏指“诵”,也可以偏指“吟”,没有严格的界限。诗文吟诵有着悠久的传统,散文的吟诵被称为“读书调”,而韵文的吟诵则称为“吟诗”或“哼诗”。常州吟诵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让古老的吟诵传统重新获得了关注,更激发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与热情。

  明代画家陆治的《赤壁图》,其上有古人吟诵的场景。 韩惠娇翻拍

  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二老行吟图》。 缪士毅 翻拍

  溯源:从祭祀仪式到艺术形式

  吟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礼仪和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大司乐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通过“乐语”教导国家选拔出来的青年人,包括激发兴趣、讲解、讽诵、朗诵、说话和对话等多种方式。这里的“乐语”主要是指《诗经》。由此可见,吟诵从早期便与教育紧密相连,成为周人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一项技能,不仅是读书的方法,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仪式功能。《诗经》中的《颂》和《大雅》庄重严肃,分别是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及针对国家大事的诗歌,大多在朝会和仪式活动中咏诵。如,《诗经·周颂·天作》就是用于庙祭仪式上的咏诵之诗。诗中赞颂前辈在岐山创下的基业,并庄严地宣誓子孙后代要保住大好江山和安乐家园。

  将“吟诵”拆分来看的话,以言为主的“诵”产生于西周时代,而更接近于唱的“吟”则始于战国时代。《庄子·德充符》中提到惠子“倚树而吟,据梧而暝”,《渔夫》中也记载了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呻”与“吟”二者互训,合称为“呻吟”。晋郭象注《庄子·列御寇》辨名析理:“呻吟,吟咏之谓。”进一步明确了吟诵的概念。《毛诗序》写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表明“吟”是介于“言”和“歌”之间的一种有声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在诵言的基础上拖声哼叹,进而接近歌唱。

  随着时代的变迁,吟诵逐渐从仪式性的活动演变成一种更加广泛的艺术形式。如《关雎》作为一首象征美满爱情的仪式诗歌,后来成为诸侯燕乐和乡饮酒礼上必唱的诗歌。楚辞中的《橘颂》等作品,虽然在句式上有别于《诗经》,但在吟诵时需处理好“兮”字的发音,以起到延长语步或增强感叹的效果,艺术风味更加浓厚。

  从《庄子》中对惠子“倚树而吟”的描写,到《渔夫》中屈原“行吟泽畔”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吟诵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从先秦时期的诗乐一体,到魏晋六朝声律受到重视,再到唐宋时期的吟诵实践以及吟诵理论的研究,都推动了吟诵传统的发展。吟诵从早期的仪式活动逐步演变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形式,并最终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破格:从古韵传承到变通演绎

  据宋代《王直方诗话》记载,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友人郭祥正(字功父)请东坡评诗。郭祥正的诗作以风格纵横奔放、酷似李白而闻名。他先将自己的诗作声情并茂地吟诵了一遍,而后问:“此诗有几分诗意?”东坡答:“十分。” 郭祥正喜出望外,便请东坡仔细说说。东坡笑道:“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是十分?”郭祥正的诗也许不十分精彩,但吟诵技巧却颇有水准。从这个风趣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吟诵对于诗歌的表情达意有很大的渲染、强化、加持作用。

  古典诗文的吟诵在原则上讲究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也就是力求字声饱满、声声动人。不过,古人在遵守格律的同时,提出了“不以律害意”的观点。例如,苏轼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却道”这里,按词谱应该是“平仄”,苏轼填为“仄仄”。这是怎么回事?《历代诗余》中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也就是指摘苏轼填词不合律。其实,过分拘泥于格律反而会影响诗意的表达。陆游就为东坡发声:“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相对于声律,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趣等内容要素更为重要。

  诗文中某些不协律之处,不一定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感。创作如此,诵读更是如此。吟诵古典诗文的根本目的是向听众传达诗词的意义。进一步讲,从语言的当下性出发,今天的古诗文朗诵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保留和体现古音的某种意味,但无须刻意追求古音,以免造成接受上的困难,甚至不伦不类。如,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读作仄声,并不算“失律”,即使读为平声,只要总体上保持了诗作的声律面貌,也并不失其古典美和旋律感。

  流韵:从涵泳性情到诗教文泽

  吟诵不仅是一种涵养性情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承载特色历史文化的方式。吟诵作为汉语声乐的一种原始形态,既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派别世代口耳相传的“吟诵腔”,也有自由灵活的一面,在古典的文人气中蕴含生活化、多样化的特征,成为诗教传统的重要载体。

  宋代陆游曾道:“独有枕书癖,犹同总角年。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浮生》)已过花甲之年的陆游一生保持着读书的癖好,即使是粗茶淡饭,但在油灯前放声吟诵,仍能让他在晚年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富足。明代临高诗人王佐(字汝学)被誉为海南的“诗绝”与“吟绝”,他的诗句与陆游遥相呼应:“君子重菽水,诗人吟鹡鸰。”(《崖州冯咏训导孝恭堂》)“菽水”指简单的饮食,“鹡鸰”常用来象征亲情和睦。这两句诗表达了先贤推崇俭朴的生活以及家庭的和睦。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教育儿孙,读诗须先以高声朗诵来获得雄伟气势,再通过密咏恬吟来品味其中的深远之韵,这样可以使古人之声调与自己的喉舌相习,从而作诗时,句调自然流于笔下,诗作也朗朗上口。可以说,吟诵作为一种因声求气、涵泳性情的生活方式,缘情而发声,因声以达意,寄托着中国古代君子贤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礼乐诗书中和谐美好愿景的追求。

  优秀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自然形象都是一种意象,用有声语言表达作品的情景和意境,更易唤起并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王佐《东皋诗社》描绘了海南文人雅集、结社吟诗的情景:“山屐踏残椰子雨,墅筵开趁荔枝天。竹篱茅舍偏多景,短咏长吟又几联。”诗中短咏长吟的,是彼时彼处的椰子雨、荔枝天,今人则可以通过吟诵王佐的诗让这种美的感受重现于此时此地。这首诗不仅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吟诵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与吟诵的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王佐曾作《贞庵时寓南京,表兄唐世用索吟,未审其人》,诗题中“索吟”的表兄唐世用(即唐绢,1465年进士),曾任江南常州府江阴知县,坚守大义却蒙冤入狱。王佐以珠玑之言应和唐绢:“君子云何学,所贵希圣贤。君家近东鲁,或此得真传。”唐绢出自琼北素有诗书礼乐传家美名的攀丹唐氏,家风推重圣贤经典,颇有海滨邹鲁之风。王佐劝勉开解唐绢: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无论穷达祸福,都要希贤希圣、不改操守。

  (作者系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