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旭光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艺术、媒介、文化、观念等发生了剧烈变化,互联网不仅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更成为我们的“大脑模拟器”甚至“脑神经”。在“互联网+”态势急剧加速的新媒介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和精神性文化活动的“游戏”,具身化为数码物化形式的“电子游戏”,影响力与日俱增。
近日,中国首款3A大作,高度电影化的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内外大热。该游戏抓住孙悟空这一中国著名的大IP精心打造,不仅商业成绩好,而且担当起“文化出海”这一使命,还推动了中国很多地方的文旅业。该游戏最为引人瞩目的恰恰是丰富的电影化情节,而不是简单的通关打怪设置。此外,游戏具有电影质感的画面也是打动玩家的重要元素。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关注电子游戏以及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的产业态势。
事实上,随着“媒体融合”成为我们的当下生存现实和文化日常,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速发展,使得电影与游戏互相吸收影响、融合发展的“影游融合”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与产业业态,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部分。
就世界影视新媒体艺术与产业发展而言,从《漫威蜘蛛侠》到“生化危机”系列、《极品飞车》《魔兽》,从《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到《死亡搁浅》,再到《黑神话:悟空》,“影游融合”的创意理念早就已经成为电影、动画、新媒体艺术和电子游戏生产制作的媒介自觉,“影游融合”也成为电影工业新的处女地。尤其在人工智能高新技术的背景下,“影游融合”形构了互联网生态下新的影视文化产业业态和元宇宙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化的游戏与有百多年历史仍然生机勃勃的电影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展现出奇妙、开阔的前景。“影游融合”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绝佳案例。
“影游融合”催生了“游生代”观众和导演的崛起,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影游融合”类电影兼顾观众与玩家的双重身份群体,成为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
“影游融合”或“影游联动”,已经与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游生代”等理论术语一样,逐渐得到人们的共鸣与认同。游戏在影视艺术的进一步融入,无疑会大大推动电影工业的升级和产业的繁荣。
电子游戏是依托智能化的娱乐媒体,是尤其需要想象力和想象力消费的“第九艺术”,更是产能巨大的文化产业。电子游戏是最早智能化的娱乐媒介,可以说引领了人工智能的发端。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强调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探讨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效益。但在最初思考电影工业美学时,更多考虑的是技术、人员密集型的“重型”电影工业,视电影工业为大工业的一部分。那时的电影工业代表着大投入、庞大的设备和大型的拍摄场地等。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影工业因为越来越智能化,似乎越来越“轻”了。许多复杂的电影生产环节现在可能只需简单的操作,可能是手指一按,通过人机协调就能完成。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新的命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学派应如何扩容?我们虽然需要反思和警惕,但首先必须面对这些挑战。
人工智能、电子游戏等高新科技和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整体和各个环节的影响都越来越大,引发的技术革命以及人的思维革命、包括人机关系等伦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在很大程度上,电影的电子游戏伴生时代或者说“影游融合”时代已经或正在到来。游戏产业与电影工业的巨大发展、玩家和观众身份的巨大增量与快速叠加、电影想象力消费需求的不可限量,都使得“影游融合”趋势几乎势不可挡。虽然国内电子游戏产业仍然缺乏高水平和高技术的行业典范产品,《刺杀小说家》《侍神令》或《黑神话:悟空》等,都只是近年探索“影游融合”路程中的一小步,“影”和“游”融合的探索之路仍然“路漫漫其修远”。
我们还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未来意识。因为“影游融合”趋势的来临或深化,可能不仅仅只是关联影游行业相关问题,对于一代人、一个时代,它带来许多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将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在对影游融合电影、想象力美学与想象力消费、“影游融合”与电影工业美学等问题的追踪思考中继续前行。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