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贾樟柯:赋予故事更悠长的生命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贾樟柯:赋予故事更悠长的生命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11-21 10:31

  作者:肖扬

  贾樟柯导演历经22年拍摄、制作的电影《风流一代》将于11月22日上映。影片上映天数也与22这个数字呼应,定为22天。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贾樟柯表示,从《山河故人》开始,到《江湖儿女》《风流一代》,自己特别留恋长时间线的叙事,“在岁月的变化中,你会清晰地看到内核的不变。生老病死的内核始终如一,但世界不断更换着外在的包装,这就是巨大的戏剧性。”

  电影曾被命名为《拿数码摄影机的人》

  电影《风流一代》讲述了女主人公巧巧从千禧年代开始,直到当下的情感历程,是女性的成长、觉醒与改变的过程,也绘就了“变革一代”的命运曲线。影片由贾樟柯执导,赵涛、李竺斌、潘建林、兰周、周游、仁科、茂涛等出演。

  早在2001年,贾樟柯就萌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念头,当时它还不叫《风流一代》,而是被命名为《拿数码摄影机的人》。贾樟柯试图在这部影片中挑战传统电影制作的观念,探索电影作为一种语言的无限可能,“我思考的是,能否让电影脱离对于戏剧和叙事框架的依赖,影像不再是剧本文字的转化,而是直接作为一种讲述的语言,我们的每一个镜头就相当于文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采集这些镜头,然后调动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在胶片时代,这个设想是难以实现的;然而在2001年,较为成熟的数码摄影机的出现,让贾樟柯发现了这种可能性,“我虽然一开始并不满意数码摄影的质感,觉得与胶片之间的差距太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它的便携性和独特性令人惊叹,就像我们现在可以用手机随意拍摄一样,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贾樟柯原本打算通过《拿数码摄影机的人》记录下千禧年代前五年的故事和状态,“我们模糊了纪录与虚构的界限,同步拍摄,演员赵涛也始终在场。2001年7月,我们甚至记录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瞬间。”之后的几年,贾樟柯依然在断断续续地拍摄,但也在忙于其他的电影创作,比如2004年,他完成了电影《世界》。

  “风流一代”是指充满激情地投身于变化的人

  有近十年时间,贾樟柯基本停止了《拿数码摄影机的人》的素材纪录,“拍了那么多年,我总觉得这部电影尚未完成,觉得它还没有到画上句号的时候,原因也说不清楚,起初可能是因为素材不足,或是感觉还没捕捉到想要的内容,但渐渐地,我意识到是因为变化仍在迅速发生,每年都有新的情况。”

  真正让贾樟柯觉得《拿数码摄影机的人》可以完结的时刻,是在2020年,“当时我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写剧本,日常生活变成了家、办公室和剪辑室三点一线。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索,我觉得当时的氛围、人们认知的改变以及新科技的到来,让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时机,是时候完成这部电影了。”

  随着技术的迅速变化,《拿数码摄影机的人》拍摄时使用的设备也不断更新,从35毫米、16毫米胶片到各种数码相机、5D相机,甚至在2022年的部分,采用了VR拍摄等新手法,此时再沿用旧名字似乎已经不合时宜。

  这时候,贾樟柯想到了“风流一代”这个词。他说:“在我童年时期,这个词非常流行,源自青岛诗人纪宇1980年发表的诗《风流歌》。现在,还有一本名为《风流一代》的青年杂志,它让我回想起那个时代。剪辑影片时,我愈发理解了‘风流一代’的真正含义:它指的是那些渴望变化、不满足于现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变化的人,这个词精确地描述了那些人物成长的背景,因此我选择了‘风流一代’作为电影的名称。”

  尽可能地展现生活的画面 让人们体验曾触手可及的日常

  《风流一代》最终是从1000多个小时的海量素材中剪辑完成的。贾樟柯表示,影片最终采用了线性的叙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一个清晰的故事线上,附载起丰富的时代信息和人物的感受。”《风流一代》中,巧巧和斌哥的爱情故事串联始终,从青春时期的相爱到后来的分分合合,以及两人之间的变化和分歧,贾樟柯说:“在众多素材中,这对虚构人物的故事线最为坚实,为整个叙事提供了支撑。确定了这样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后,我们便开始围绕这条主线,即兴地横向扩展空间,因为除了他们的感情纠葛,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贾樟柯希望这部电影的形态是一次充满历史感的真实游历,“就好比我要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异乡,可能从我踏上长途汽车的那一刻起,我就要开始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中间又能看到不同的景象,然后是草原、高山、黄土地,这是一次未知的、探索性的旅程,充满了等待发现的未知。我从一开始就想要这样拍摄和剪辑《风流一代》,跟随主人公从2001年一步步走到2022年,虽然这个旅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旅途中的风景需要我们去描绘,所以,我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扩展,希望尽可能地展现生活的画面,让人们去体验那些曾经触手可及的日常。”

  更加迷恋时间的曲线 更倾向于长时间线的叙述

  贾樟柯刚开始拍摄的作品都是“青春电影”,而从《山河故人》开始,贾樟柯便展开了对时间长河的凝望,他不再将叙事局限于狭窄的时空框架,而是延展视野,赋予故事更悠长的生命力。《山河故人》跨越1999年至2025年;《江湖儿女》从2001年讲述至2018年;《风流一代》更是跨越了22年,这些作品也都描绘了女性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以及她们在时代波澜中的起伏。

  贾樟柯笑说自己现在确实更倾向于长时间线的叙述,“这可能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迷恋时间的曲线。我以前的电影都是讲述年轻人的故事,但当我步入40岁,经历了更多的事情,我开始发现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讲述一时的困境,更在于时间的流逝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恒久的。”

  触摸时间纹路的贾樟柯是否会有一种年龄增长的焦虑?贾樟柯笑说,这种焦虑尚未出现,“人其实都会自我预警,当感到力不从心时,自然会觉得有问题。我现在还能同时处理许多事情,所以,在心理上,我确实没有这种焦虑。但在剪辑完《风流一代》后,我们需要补拍2022年最新的部分,赵涛就需要去看之前的素材,为拍摄找到衔接感。这时,我确实有些犹豫——22年来,赵涛的状态保持得很好,但变化依然是明显的。当时我们躲出去,让赵涛去放映室看片,准备回来再安慰她。但她看完之后说:‘你们不用担心,我能接受每个时期的自己,因为人都是这样成长,没有什么羞耻或遗憾的,谁也躲不过时间的变迁。’她能接受所有年代的自己,这种态度很棒,没有负担,非常通透。”

  【角色创作】

  在片场与赵涛经常“暗战”

  自《站台》开始,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赵涛的身影。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主席卡梅隆·贝利曾经评价道:“在她和贾樟柯导演的合作中,赵涛捕捉到了中国时代巨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赵涛是21世纪的标志性面孔,在《风流一代》中贡献了她最好的表演。”在贾樟柯看来,赵涛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

  贾樟柯笑说两人之间长久合作的原因并非是默契。在片场,他与赵涛之间经常会有“暗战”,“作为导演,我并不追求与演员之间的完美默契,有时候,演员的疑虑或不配合反而能带来新的创作灵感。比如,我和赵涛的合作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她的想法和理解常常是值得尊重的,很多时候她也是对的。”

  这些年来,贾樟柯喜欢拍摄女性角色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而赵涛对女性角色的独特理解和见解,让两人的合作充满了新鲜的可能。“女性往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残酷和不舒适,男性可能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拍摄《风流一代》时,赵涛向我提出了一连串深入的疑问。其实,我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这么多细节,我只是将她设定为一个孤独的女性。但是赵涛强调这些细节很重要,然后,我们就进行了讨论。作为女性,赵涛可以洞察到许多没有家庭、没有爱情的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赵涛的这些洞察,也源于一个艺术家的特质。”

  未来是否还会在作品中追求新的叙事方法和电影语言?贾樟柯笑说,至少目前没有计划再进行一个长达20多年的拍摄项目。“从我进入电影行业开始,电影文化的焦点逐渐转变为身份焦虑;近年来,焦点又转向了人的身体的焦虑。紧接着,人工智能成为了新的话题,而我对人工智能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但不管怎样,我对人类最新处境的兴趣始终未减,无论是拍摄一个跨越多年的长故事,还是捕捉当下的瞬间,这些都强烈吸引着我。这也是我在这些年的诸多变化中,未曾改变的。”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