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活呼吁文学:打通人与人的精神壁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生活呼吁文学:打通人与人的精神壁垒

来源:北京日报2024-11-22 09:41

  作者:王苏辛

  鲜有看到一位当代小说家像赵松这样,既能在其作品中窥见角色的人生轨迹,又能在其作品中看到个人情绪与时代情绪的共通性。一个人,因为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者,乃至让人成为他自己时代的物质与精神记忆。这种特质,让赵松的作品极具当下感。赵松甚至有些无畏地选择了极其难以书写的方向——与时间同步,写人的此刻,写这些人每一个变化背后,与当下(尤其近几年)社会生活变化相关的深层逻辑。

  《你们去荒野》赵松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距离”成为理解他者的切入口

  从成名作《抚顺故事集》到代表作《积木书》,再到全新短篇小说集《你们去荒野》,赵松的写作已经渐渐转向更为幽深、打通人与人之间精神壁垒的方向。这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生活对当下创作者的要求。戏剧性被埋藏在命运交织的自述与内心叙事之中,看似不明显,实则张力很强。这样的写作,给许多写作者和读者以提醒——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一直有无限扩大的一面。一个人要理解他站立的位置,那就要理解更远处,那个让他得以站立的缘故。故事,在赵松的笔下,化为逐渐拓展的空间。阅读赵松的小说,是随着角色之眼,移动到一个背景,一个景物与人皆平等且享有相同文化记忆的共同体。也因此,《你们去荒野》中,每一次叙事的移动,都携带着整个背景在移动,看似轻盈的书写,却有着沉甸甸的核心。小说目光在凝视中,逐渐清晰,也逐渐扩大。

  目光在放远,物也有了心灵。而具体的人,看似随着视角的宏阔在剥落,实则是记忆、情绪,乃至命运的本质在显露。看似寥落的个体,实则是一个人因对其处境的清晰认识,调整着自己与生活世界相处的边界。“距离”,在此刻,不再是“孤独”的象征,而是一个人理解他者的切入口。甚至可以说,在赵松的小说中,不同的“距离”对应着的是不同属性的人。也因此,这些书写人与人距离的小说,反而充满现实的温度。

  弹性而锋利的戏剧感

  在《大理冰期》中,赵松贡献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作为不速之客的“我”,与画家阿茜在深夜四目相对。一个人夜里泡了一碗面正要吃,看见另一个人深夜对着自己的画作思考。终于,阿茜缓缓开口,希望“我”把她画作的背景涂黑。这一诉求当然让“我”尴尬极了,而就阿茜来说,她仿佛也只是借此机会把白天对“我”的困惑与不满表达出来。看似本就不该身处同一背景的二人,好像只因身处同一空间,其戏剧性本能地觉醒了。距离,建设和维护了个人意识塑造的堡垒,而两个形象的碰撞,构成小说中独特的“交流”。

  《那个太平洋上的小岛》中,给微信通讯录中的六个人发出“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连灰尘都算不上”的男人,等待一个严肃认真的回复,并与之交谈。这些看似错愕的瞬间,实则是充满距离感的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甚至唯一可以坦诚的时刻。接收一个信号,再回馈一个信号。仿佛一种可以被说出的现实覆盖了不能言语的现实,从而成为了更加幽微的现实,发出灰蒙蒙的光,反而折射出人的心事和内心的质地。

  《盒子》中,两个人以邮件交流完成故事的陈述。一件正在构造的建筑设计作品成为交谈的容器,也成为故事中双方各自生活的容器。“脱落”成为现代人对待感情的一种方式——“她基本上不理他,不接他的电话,不回他的短信,也不回复他的邮件。她们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样,她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希望他能在某一天自然脱落”。这也成为人对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她们的这种离开,跟她的那种离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无数自然脱落的现象之一”。结合小说结尾关于对“拆迁”的态度,也可见主人公行为模式和精神轨迹的统一。“物”的心灵与“人”的心灵完成一幅图画,平等又互相包容。

  《幸存者》中,看守和收拾公司残局的男人如自述的段落——“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就像个梦游人,一直在悬崖边上散步,却不自知。明年我就五十岁了。可是我却忽然有种身边的所有一切都在瓦解,都在不停地脱落的感觉……”

  这样的细节,在赵松小说中比比皆是,成为作品的密度,也成为回响。人物形象以极其本质的描述在推进,荡起的线索,犹如繁盛的景观。好似薄且充满弹力的刀片,惊人地抽出又迅速弹开,成为小说字里行间中深埋的戏剧感。

  换个角度思考世界

  回望《你们去荒野》九篇小说的编排,能看到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渐渐聚拢到一个人自由意识的塑形、完整的过程。小说似乎愈来愈冷冽,凝视与思辨感愈来愈强烈,但小说的情感也从柔和到渐渐浓郁。在后面的三篇小说中,对话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空间更是从当下荡开,扩展到具体的骤变,宛如一场风暴。人仍旧在漩涡中,随时面临剥落,而意识却好似永存般,一边升级,一边告别,恒久回荡在宇宙洪荒之间。

  位于小说集中段的《大理冰期》中对登月的描写很值得玩味。在这篇小说的维度中,“登月”像一场概念旅行。读完整本书,它却更像遥遥回应了小说集最后两篇科幻设定的小说。两篇小说的科幻背景,并不似类型小说中那般以科技进步展开探索的欲求与期待,它更像是延伸了一群可以交流的个体,话语,在坠落的过程中,荡出一层新的空间。是不同于普通人所生活的那个看似在扩张实则愈发封闭的空间,反而是提示着更多更深的交流,对思维的变化、意识的升级的影响。在最后一篇小说《SORRY》中,机器人Z在与人类的交流中有一句话,“您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思考您自己的世界”。这可能也是小说家赵松对可能存在的、更高维度的交流与现实空间的探索愿望。

  回顾《你们去荒野》全书,阅读过程就像一场攀岩。越到高处,越能察觉到一些事物在变少。可背景愈发宏阔,那些空出来的位置,正在成为事物本身。也像观看油画展览,沉甸甸的色彩铺在画布上,只有离得够近才能看清笔触,远处看起来是一个人,近处看起来就是色块。随着叙事的推进,一个又一个色块被剥落,故事所依托的图景渐渐空旷,越清晰也越深邃。或许正如作家孙甘露所言——“赵松是一位值得等待的作家,如同作家和读者一同等待白话文漫长细微的演化”。

  (作者为小说家、文学评论人)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