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听琴与知音:图像背后的精神契合与审美意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听琴与知音:图像背后的精神契合与审美意蕴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11-24 09:24

  作者:刘国梁

听琴与知音:图像背后的精神契合与审美意蕴

伯牙鼓琴图卷 局部(国画) 元 王振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绘画的长河里,以听琴为主题的画作颇为特殊。驾驭此类画作的艺术家,能把聆听琴音的场景转化为视觉形象并精心重构,既展现高超的绘画技艺,又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和审美意蕴,与知音故事、唐诗宋词相互辉映,演绎着中国人的知音文化。

  在这类画作中,宋徽宗的《听琴图》、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清代石涛的《对牛弹琴图》颇为夺目。

  先看宋徽宗的《听琴图》,呈现的是宫廷雅集场景。葱郁苍松下,抚琴者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地拨弄琴弦,仿佛与琴音融为一体。两侧身着官服的听者面带沉醉之色。此图从构图到人物神态,将宫廷绘画的精致细腻展现无遗。听者中一人抬头望天,一人低头沉吟,与画面正上方“仰窥低审含情客” 的诗文相呼应,别具韵味。

  在这里,听琴成了高雅的精神交流方式。抚琴者借琴音传达内心情感与思绪,听者凭对琴音的感悟,与弹琴者达成无声的精神契合。

  再看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该画作聚焦于伯牙与子期的经典知音故事。画面中,伯牙坐在石上全神贯注弹琴,子期在对面低头聆听,轻抬的脚尖显示他沉浸于琴曲节奏。整个画面以墨色为主,通过墨色变化塑造出鲜活的人物与景物。伯牙与子期的形象刻画入微,观者似能看到琴音在他们之间流淌传递。

  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着完整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图中完美呈现。伯牙以琴音倾诉志向情感,子期总能准确领悟,这种心有灵犀的精神契合超越言语。子期逝去后,伯牙破琴绝弦,可见知音在他心中分量之重。此图的审美意蕴在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与真挚深刻的知音情谊的相互交融中展现,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古人对知音的执着与珍视。

  最后是石涛的《对牛弹琴图》,画面别具一格。一位文人对着卧地休息的牛儿弹琴,文人神情专注,牛儿微微抬头相迎。该图用简洁明快的绘画技法与淡雅清新的色彩搭配,营造出孤独落寞的氛围。“对牛弹琴”看似荒诞,实则寓意深刻,象征着人们渴望知音却难寻觅的困境,如岳飞所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份对共鸣的渴求与现实中难觅知音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一种诗意而深刻的孤独感。

  这三幅图各有特色,都围绕听琴与知音展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图像背后的精神契合与审美意蕴。《听琴图》如窗户,展现宫廷环境下的精神交流;《伯牙鼓琴图》似桥梁,带我们走进千古知音的情谊与精神契合的境界;《对牛弹琴图》像镜子,反射出寻觅知音的孤独与执着。

  它们与历代知音故事、诗词共同编织成中国古代知音文化的绚丽画卷。我们欣赏这些画作时,能领略古人对知音的向往、对精神共鸣的追求以及独特审美表达。这些作品是绘画艺术瑰宝,也是传承知音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引发观者对人际交往中精神契合与审美体验的思考,有助今人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养分,追寻真挚纯粹的情感交流。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