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依盟 高雪洁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孔府旧藏民国旗袍,面料、纹样和款式精细考究,映射出孔氏家族的文化、生活状态、习惯和审美情趣,同时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近日,“孔府旧藏民国服饰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
民国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20世纪20年代,袄衫外有保暖作用的马甲突然变长,逐渐取代了裙的功能。后来,人们把长马甲与袖管在肩处缝合,去掉里面的衣身,就逐步形成了旗袍最初的形式——旗袍马甲。以长马甲取代裙子,将短袄与马甲合二为一,两次突破促成了民国旗袍的诞生。
绛红花缎坎肩式夹袍,立领、斜襟、右衽。绛红色缎地,上有鸟、蝶、草、木等风景纹样,槐绿绸衬里。钉盘扣六对,有料珠扣两粒。领缘、襟缘处缀有花卉贴布绣。
“倒大袖”旗袍继承了旗袍马甲的特征,大襟右衽,廓形呈宽松的A字形,线条平直,长度在膝盖到脚踝中间的位置,不开衩,领子与袖口与当时上衣的流行趋势相同,领口变低,袖口呈“倒大袖”样式,袖长过肘,露出小臂。
紫红花缎女式夹袍,立领、斜襟、右衽、倒大袖,紫红色缎地,上有花卉、瓜果图案,绿色绸衬里。
旗袍廓形与细节的变化与女性身体解放息息相关。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与独立人格,在思想的碰撞与重塑中,女性的身体也渴望被解放。
1927年,“天乳运动”从广州席卷全国,反对束胸,追求曲线美成为流行趋势。女性审美观念的改变与提升使得旗袍宽大平直的廓形一去不返,袍身与袖口逐渐变窄,更加贴合身体的曲线,下摆也因此出现开衩。与此同时,西方的短裙运动风靡世界,受此影响,短旗袍开始流行。
20世纪30年代,正式进入长旗袍的时代,旗袍下摆高度从最初的脚踝上方到没过脚踝,最后直至地面,成为“扫地旗袍”。随着旗袍长度的增加,女性不得不穿上高跟鞋以方便行走,长旗袍加高跟鞋成为女性最为摩登的装扮。
黄花绸夹旗袍,立领、斜襟、右衽、长窄袖,下摆左右两侧开衩。黄花绸地,黄色绸衬里,全身一字扣十四对。领、襟、袖口及下摆处有绲边。
蓝花纱短袖单旗袍,立领、斜襟、右衽、短袖。下摆左右两侧开衩。蓝色纱地,上印黄花,无衬。领、襟、袖口及下摆处有绲边。
1937年,战争爆发后资源尤为珍贵,为减少旗袍用料,旗袍长度重新变短至小腿位置,并逐渐稳定下来。女子的服饰变迁表现了女子思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她们追求自由、平等,成长为新一代女性。(张依盟 高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