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书写不能只是贴标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网络文艺评谈 > 正文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书写不能只是贴标签

来源:文汇报2024-11-27 09:24

  作者:刘 畅

  从稍早一些出现的“汉服热”“国风音乐热”,到传统戏曲的“出圈”,再到《黑神话:悟空》之类国产IP的火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而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也越来越多元。

  关于传统文化所掀起的热潮,网络文学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正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指出:“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意趣,同时网络文学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而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网络文学创作灵感、审美追求与写作资源的重要源泉。以传统文化为题材,或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始终是网络文学创作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例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催生出洪荒流、修真流、盗墓流、国术流等诸多流派风格,使网络文学的类型、题材愈显多样。《凡人修仙传》《遮天》《择天记》等玄幻小说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宗教、美学观念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构造出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仙侠世界。《秦吏》《唐砖》《大宋清欢》等历史类小说则以细腻、生动的细节描绘古人的生活世界,呈现了中国历史某一阶段富于质感的社会文化风貌。而对“三国”“水浒”“红楼”等文学经典IP的改写、续写,更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热门赛道,由这些经典IP衍生而来的作品,至今仍在各大文学网站保持着相当规模的点击率、订阅量。

  由此看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网络文学勾勒了纵贯民族历史、神话传说、风俗信仰、民间技艺等不同维度的文化图景,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对天地、自然、时空、生死等问题的独特观念,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所积淀下来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不仅在题材、类型和表现方式上为网络文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构建了蕴含民族文化特性的“中国故事”“中国话语”。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网络文学作品及其影视、动漫、游戏改编,让受众对传统文化有了多方位的认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显示度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成为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然而,在传统文化热潮方兴未艾之际,如何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结合、推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是我们审视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出发点,这就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文学究竟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

  就前者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玉石杂糅的情况,以传统文化为书写对象,就必然要面对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而作为一种快餐化、消费性的文学样态,网络文学中不乏以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元素作为噱头的现象,如对宿命轮回、因果报应、男尊女卑等陈旧观念的津津乐道,或是从旧习俗、旧文化中发掘某种粗鄙、庸俗的趣味,以此来迎合读者喜好与市场需求。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书写、化用,绝不是将传统文化照单全收,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迷信“传统的就是好的”,而是要以当代人的精神价值对其进行鉴别、过滤,以达到去芜存菁的目的。

  网络文学以传统文化作为表现对象,并不只是给作品贴上一张“传统文化”的标签,在写作中如何避免同质化、模式化,充分利用好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网络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看,对传统文化的书写,确实存在同质化、模式化的弊病。比如,历史类小说常以三国、初唐、明末、清初等特定历史阶段作为故事背景,对时代的描摹及人物、情节设定往往缺乏新意,不免让人产生千篇一律之感;修真小说中的修炼体系只是重复借用某些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套僵化、封闭的模式;盗墓类小说中的所谓“倒斗”“摸金校尉”“南派”“北派”等设定陈陈相因,几乎已成为此类小说的“标配”……当然,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文学贵在推陈出新,守着如此广饶的文化矿藏,如果能够挖掘得更广更深,必然会有新的收获。

  近年来,网络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就出现了这样可贵的探索,许多作品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如《首席医官》《棋魔前传》《洞庭茶师》等围绕中医、围棋、茶道等传统技艺展开对现实人生的书写,《我为国家修文物》《敦煌:千年飞天舞》《非遗传承从茶百戏开始》等则聚焦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在充实情节构架的同时增添了文化韵味、趣味,让这些作品读起来别具生气,为网络文学开掘出新的写作路径。

  网络文学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从最初阶段的“野蛮生长”,到当下网络文学自觉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这一轨迹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我相信,网络文学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庄 宁:在探寻文本奥秘中深化语文教学

  • 《花儿与少年》:综艺不是一场狂欢式的审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