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墨团团里天地宽

来源:美术报2024-11-28 14:17

  作者:杜怡风

  在西湖西北角的栖霞岭下,有一条青石小道幽静蜿蜒,小道深处,葱郁的虬树老藤掩映着一个月亮门,两扇半圆的朱漆木门敞开,门内草坪上有一尊铜像,乌毡帽,圆眼镜,须发满腮却精神矍铄,倚石而坐眺望远方,好像正沉醉在西湖山水间,这尊铜像就是黄宾虹,铜像后面的小洋楼,就是黄宾虹故居。

  1948年夏,黄宾虹被杭州国立艺专聘为教授,应邀来杭,1951年迁居至栖霞岭32号,在这片湖光山色里度过了最后的晚年时光,留下了大量西湖题材的画作。这幅《溪桥烟霭图》便是其中之一。

墨团团里天地宽

  黄宾虹 溪桥烟霭图 97×33cm 中国画 浙江省博物馆藏。画作右上角有题款“溪桥烟霭,宾虹年九十”与题款钤白文方印“黄宾虹”,左下角有白文印“片石居”。

  《溪桥烟霭图》纵97厘米,横33厘米,画作右上角有题款“溪桥烟霭,宾虹年九十”与题款钤白文方印“黄宾虹”,左下角有白文印“片石居”,是1953年黄宾虹90岁时所画,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幅画画的正是栖霞岭下的烟雨西湖,两段式竖构图,近景画的是孤山一角与西泠桥:乱石坡岸上古树参天,一条沿湖的小径通向画面深处的小屋,又与西泠桥相连,桥上有两点行人踏青行来,相伴正往林间小屋去;远景画的是一片浑然苍翠的远山,隐在山色里的拱桥便是苏堤。西冷桥与苏堤隔着空灵的湖面遥遥相对,几艘游船飘在湖面上。

  画这张画时,黄宾虹晚年变法已趋成熟,“黑密厚重”的画风已然形成,对传统笔墨的理解与运用已臻化境。在这张画中,他运用了多种墨法来表现烟雨空濛的意境,比如通过故意化开的墨色来画古树的出枝,展现树木被风雨淋湿的样子;通过层层积叠的墨点来增加山体的湿润感;通过大面积泼淡墨和用晕开的墨痕来表现蒸腾的云雾。笔法与墨法在生宣上交织综合运用,展现出了雨后西湖空灵氤氲的气象。由此可见,此时黄宾虹的笔墨已经达到了一个纯熟、丰富、自由、极富创造力,有法却不拘于法的高深境界。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数十年的山水画创作中,黄宾虹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以传统文化为滋养,以真山真水作范本,对山水画的笔墨作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出了新的“五笔七墨”理论。

  “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五种用笔之法,“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七种用墨之法。

  “五笔”是他观清道咸年间金石家书画,并结合自身创作“引书入画”的成果。“平”即“如锥画沙”,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比如画中的坡岸线条都是拉的长线,一气呵成、用笔沉着;“圆”即“如折钗骨”,圆中见方、刚柔并济,比如画古树时用笔,笔力遒劲,流而不滞;“留”即“如屋漏痕”,积点成线、笔有回顾,比如房屋、石桥的线条,起笔藏锋,圆浑内敛;“重”即“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笔能扛鼎,比如山石上的墨点都是中锋用笔,千变万化举重若轻,给人力透纸背之感;“变”即“如四时更迭”,指“平、圆、留、重”相互配合,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点染形态都有不同,通过线条的质感、疏密、浓淡、形态等将不同的物象拉开距离,近看杂乱无序,远看节奏分明。其中“变”是对平、圆、留、重的综合应用,是对用笔轻重缓急、提按顿挫都了然于胸的结果,是以得古法而超古法。

  再说“七墨”,黄宾虹山水画的最大成就就是用墨。他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以制墨制砚闻名的古城,年轻时还随父亲用易水法制墨,对用墨用色的见解也更加独道。其中“浓墨”和“淡墨”,顾名思义就是以墨色的深浅区分,浓墨黑亮,淡墨通透,浓淡相宜,能使画面透亮有精神;“破墨”分两种,以墨破色或以色破墨,指在墨迹将干未干时,利用水分自然渗化,使墨色发生微妙丰富、鲜明生动的变化;“泼墨”则是在画面上用极淡的墨色泼洒罩染,将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整合起来,浑然一体又不至闷塞;“积墨”,是让不同墨色在山体上多层积染,积染时笔笔之间互有交错,乱中有序,最后设色时才能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层次更加丰富,山石树木也更浑厚华滋;“焦墨”,是以枯笔慢运,在用笔挤压中,使水分从墨中渗出,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宿墨”则是用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方法。黄宾虹的用墨之法,不如说是用水之法,勾勒点染,泼墨点彩,以至出现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风貌。

  正所谓“墨团团中天地宽”,黄宾虹的笔墨,不仅精妙在技法,还可贵在其中蕴藏的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坚持,即他倡导的“浑厚华滋”民族性。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被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骋为教授定居杭州,90岁高龄,身患白内瘴也依然坚持每日作画,终于在西湖平和空灵的烟云供养中完成了艺术最后的蜕变。他笔墨中的自由与创造、浑厚与华滋,深厚地滋养着后人,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与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博物馆馆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