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雨
海口秀英学校建在明代乐古书院、怀沙亭旧址之上,现遗存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怀沙亭碑记》及残碑一方,碑上镌刻“滨涯张乡贤,讳善教,合邑仰慕,公举入亭配享……”能得到全县仰慕,与“岭南一人”、明代心学奠基人陈白沙一起得到纪念,张善教是何许人?
海口市秀英区滨涯村“张氏宗祠”内的一副楹联,记述了张贤张德兄弟、张贤张善教父子造福桑梓的功德。 张雨 摄
据乾隆《琼州府志》,“张善教,琼山五原人,万户贤之子。领洪武丙子应天乡荐,授岑溪谕。丁内艰。永乐间,改沙县谕。学行粹洁。未逾年,士皆从化。倡诸生以新文庙,县父老闻之,欣然来助。后致仕,建滨沦亭,与赵谦、王惠、杨升咏赏,为一时重”。
万户在元末明初属军政合一的高级官员,正三品。《广东通志》记载,“张贤,琼山人。元至正中,陈子瑚乱,陷郡城。子瑚死,其弟有庆继之,民被荼毒。贤倡义兵,斩击伪万户袁元贵及其党千余人,遂复郡城。事闻,劳以金币,授安抚佥事。寻立屯田万户,以贤领之。贤沉毅有谋,为时名将。洪武元年,归附。二年,以贤良(明代荐举名目之一)例起之,行至广州,告老归田。祀乡贤”。
滨涯张氏自始祖张燳,宋末元初随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征战戍守海南后,经三代人,由进义郎、万户府知事、吉阳军吏目,世代为军所积累下的资历,于郡城倾覆之际匡扶正义能捍大患。张贤生前由乾宁安抚司佥事升任黎兵屯田万户府万户,极尽尊贵。
元明鼎革之际,张贤长子张善教由武纬而文经,洪武年间从教考古先生赵谦,洪武丙子(1396年)参加应天乡试中举,先后任广西岑溪和福建沙县教谕,宦迹斐然。
据康熙《沙县志》记载:“张善教,嶷然以师道自立,所游止之地,人以琼台琼谷目之。”“琼台琼谷”,代指人间胜景;“师道自立”出自理学大师周敦颐的《通书·师弟》,意指张善教在本职工作中的师道尊严和工作之外的言行举止,已成为当地尊崇的人文标杆。
又据《八闽通志》所记:“琼山亭,永乐十二年儒学教谕张善教建。”这是沙县教谕张善教在倡新文庙、士皆从化后留给沙县的一道人文景观,亭子的名字便是其家乡琼山的名称。
致仕回乡后的张善教,修建了“乡人称便”的湳茂桥和文人雅聚的滨沦亭。“滨沦亭,前池中有石墩,植芙蓉以为游息之所,时与赵谦、王惠、杨升诸贤赏咏。”唐胄在纂修正德《琼台志》时,感叹明代琼州文化之盛,“国朝洪武、永乐间,吾郡耆德聚盛,学校则有唐公衡、赵公谦,及余榕隐曾祖诸人;乡落则吴公伯雄、文祥,王公惠、徐公益、杨公升、朱公继、郑公观、吴公均、张公善教”。唐胄所列举的诸位耆德,日后几乎都成为万历《琼州府志》中记载的乡土贤人。
海口市丘海大道东侧有座“张氏宗祠”,四合院式建筑,周边原为滨涯张氏聚落。据宗祠内《绍造祠碑》上“自四代祖佥事公(张贤)致仕,世居郡西之滨涯,每以祖宗世系随附,五代祖教谕公(张善教)铭刻在念廿余载,乃造谱而创祠焉,置祭田,行祀礼,以春为期,相传后代,固佥事公之志,是教谕公之善继也”等记述来看,张氏宗祠原为家祠,创建于永乐初年,此后几经修葺。因万历年间赐葬海瑞卜地于此,部分张氏族人迁居富教、博养等村。2023年修缮一新后,张氏宗祠与海瑞文化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了解琼州名宦与本土贤达人士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范本。
张氏宗祠正寝内有四根石柱,分镌两副楹联。其一为清代乾隆年间琼州知府萧应植的题联:“望著乡贤夐哉是父是子,勋恢奇甸允矣难弟难兄。”上联说的是张贤、张善教父子成就了滨涯张氏的名望,而下联则带出滨涯张氏在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带兵平乱的又一人物张德。《琼台志》记载:“岁丙午三月,五原都人张贤与弟德等倡举义兵,斩袁元贵等,恢复郡城。平乱后张德以捍陈子瑚寇有功授澄迈知县。”(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