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见微知著
——黄华三水墨人物画赏析
作者:邱武霞
中国水墨艺术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彰显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黄华三的作品提供了一种路径。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见微知著——黄华三人物画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目光。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展出黄华三的十余件代表作品。
寒江独钓图(国画)40*68厘米 2011年 黄华三
黄华三的作品赋予观者一种宏大的空间感,引领人们步入老庄哲学中崇尚的“逍遥”之境,这一境界深刻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无限向往。画中人物的神情姿态超越了世俗羁绊,仿佛自由穿梭于浩渺宇宙与广袤大地之间。在作品《高隐烟波》中,一位雅士端坐于岩石之上,鸟儿从其身边掠过,画面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画家凭借细腻的笔触与巧妙的色彩运用,将这份和谐与自然相融的氛围展现得极为生动。作品《寒江独钓图》则描绘了一名高士垂钓的宁静场景,通过画家细腻的笔触与柔和的色调,传递出一种静谧、平和的情感。画面人物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宁静天地,享受着质朴而纯粹的美好。画家通过深入描绘,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这些作品,观者能够感受到黄华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追求。
黄华三的水墨人物小品独树一帜,巧妙融合了中西艺术元素。他的创作深受古典文人诗意情怀的启发,致力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在他的笔下,人物常常被置于宁静、和谐的环境中:高士或渔樵归隐、或蓑衣笠翁、或寒江独钓,展现着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操;而女子或品茗博弈、或听琴簪花,透露出古代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画家在大块面如蓑衣、云朵等处运用大写意泼墨法,酣畅而气象万千,但整体画面保持干净雅逸。这种平衡非刻意追求,而是源于其浪漫飘逸又精致无比的诗人本性,以及对写实与写意、造化与心源等要素间适度把握的结果。在对画面整体结构把握的基础上,画家再对人物或景物进行具体刻画。
在创作过程中,黄华三自然而然地将中国绘画的大写意风格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性手法相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艺术创新。因此,他的作品既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又洋溢着现代艺术的活力。在他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大写意绘画传统所强调的疏密、节奏、韵律,还能领略到西方现代绘画所注重的画面运动感与具有视觉张力的结构。
这得益于黄华三接受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两种艺术教育的经历。在1980年至1990年间,黄华三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深耕水墨人物画,曾先后得到卢沉、姚有多、姚治华、李少文、蒋彩萍等当代艺术名家的指点。在当时重视传统、写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中,他积累了扎实的功底,形成敏锐造型感与独特视角。大量素描、白描练习使他能准确捕捉人物动态,提炼个性神采。
在20世纪90年代,黄华三前往德国汉诺威大学深造,并在德国生活和工作多年。这段经历使他得以深入探索西方绘画体系。德国的艺术教育以其严谨理性与自由创新的融合,为黄华三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滋养。
在德国期间,黄华三不仅在水墨画领域持续精进,还勇于尝试多种艺术媒介,其艺术思想活跃,表达手法更加开畅。他积极吸收现代绘画的精髓,并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这段西方现代绘画的熏陶,对黄华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气韵、气势与节奏成为更突出的特点,相较于细节刻画,这些元素被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
黄华三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浓重的墨团、墨块以及粗放的线条,这些抽象的形式符号构成了作品的主体。它们不仅巧妙地打破了画面的界限,还营造出一种粗犷与细腻、广阔与精致并存的节奏美感,使得画面在粗与细、宏阔与精微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此外,墨和彩的有机结合也是黄华三汲取中西绘画营养的体现。在以墨色为主导的画面中,他大胆使用色彩,特别是色与墨的相融相破,使得画面自然、生动、和谐。
黄华三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话语体系,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与思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黄华三以笔为媒,架起了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邱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