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晓宇
今年是著名画家傅抱石诞辰120周年。日前,由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的“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展览以傅抱石山水画为重点,集结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收藏的150余件(套)山水画精品,是傅抱石山水画最大规模、最全面系统的一次展示。此次特展包括“往往醉后——卧游古人诗境”“换了人间——壮游祖国山河”“异域行旅——漫游东欧山川”和“不及万一——神游伟人诗境”4个部分,呈现傅抱石的艺术及精神世界。
漫游太华(中国画) 傅抱石作
布拉格宫(中国画) 傅抱石作
万竿烟雨(中国画) 傅抱石作
展览学术顾问、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万新华介绍,作为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之一,傅抱石以山水画家、山水理论家和美术史论家的身份参与了20世纪山水画变革的前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傅抱石奉行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创造性地散锋用笔,对山水皴法进行创新,并对山水画的章法、墨法进行变革,对色彩融入水墨颇有心得,还把古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创作“古人诗意画”;第二阶段,傅抱石提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等艺术主张,以崭新的笔墨和昂扬的精神描绘山河新貌。他以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创作成就,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座高峰。
卧游古人诗境
傅抱石是江西新余人,小时候因为家贫,并未拜过名师,而是经常到西邻的裱画坊和东邻的刻字摊看人刻印,后得到邻里资助入学。那时,因为尊崇诗人屈原爱国忠忱的高尚品格,他遂取“抱石怀沙”之意,以“抱石斋主人”为号。他有一方常用的“往往醉后”印章,好石涛,追求天真的审美情趣。
早年在江西,傅抱石看了许多以清初四王为宗的山水画,认为这种风格束缚了山水画的发展。此时,他发现了石涛,并为之痴迷,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石涛散佚题画诗跋,并选择石涛的诗文进行绘画创作。“萧然放艇学渔人”是石涛题画的七绝之一,南京博物院藏的《萧然放艇学渔人》正是对这句诗的图解。作品以斧劈皴挥写远景山石,酣畅淋漓;近景则中锋勾写枯柳,运笔飞快,线条飞动。
抗战期间,傅抱石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住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他提道:“四川的山山水水给我帮助极大。四川多雾滋润,那气势雄伟的山峦植被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复杂结构,真是山水画最好的张本。八年歌乐山金刚坡的山村生活,给了我‘搜妙创真’的良好条件。”
南京博物院藏《万竿烟雨》是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彼时,他每周要走山路去学校,每星期往返两趟,来回10余里,都是山间崎岖小道。这段路程成为他观察自然的好契机,自然界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变化,晴、雨、风、雪的表现,晨、昏、午、夜等光景的区别,都落在他眼里。《万竿烟雨》就是他在山路遇雨,竹林躲雨时被奇妙的景色所感染而作。
《潇潇暮雨》《风雨归舟》《巴山夜雨》……这些作品都是其画雨的力作。谈及画雨,傅抱石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
壮游祖国山河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山水画创作迎来了新局面。1954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座谈会,确定了“中国画写生”的创作途径,“写生”成为时代潮流。傅抱石紧跟时代,体验生活,大胆革新,以“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了中国画发展新潮流。
通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南京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0年的二万三千里行旅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1965年的江西写生等系列写生活动,傅抱石对山水画写生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山水画写生要按“游”“悟”“记”“写”4个步骤进行的方法论。
二万三千里行旅写生中,傅抱石和同行的江苏国画家留下了不少佳作,为新金陵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华山期间,他创作出《待细把江山图画》等力作。此次展出的南京博物院藏《漫游太华》乃彼时途中所作,虽为册页小品,但小中见大,十分精彩,并奠定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创作基调。“华山天下险”,陡峭壁立,直上直下,缺少变化,不易画好。傅抱石画的依然是笔直的山势,重重叠叠,增强了整体气势的雄伟巍峨,加之山间流云飘飞,使得画面灵动而活跃了起来。更突出的是笔墨技法的创造性运用,华山之山岩结构、肌理纹路,多是上下走向,傅抱石用笔雄肆奔放,交替使用大块重墨和独特的抱石皴式的荷叶皴法,既画出了山上林木之繁茂,又使山势有了丰富的变化。
东北之行对傅抱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次,他到过许多地方,画了镜泊湖、天池、长白山等关内没有的雄奇山水。在画家黄苗子对傅抱石的追忆中,曾写道——
回来以后,抱石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前人早就说过,山水画的皴法是从画家接触到的真山真水中体会出来,而不是画家为了好看,就能在画室里凭想象把‘披麻’‘解索’画出来的。这次到东北,使我见到东北许多山水的形质奇诡,绝不是过去的‘斧劈’‘披麻’……所能表现的,原因是我国过去的画家由于条件的限制,足迹很少到过关外,他们未见我国东北部山川的面貌。因此我到了长白山和镜泊湖等地,亲自感受到那里的水石嶙峋,使我悟出新的皴法来。”
傅抱石游遍长白山,感受到那里的瀑布与天台山的石梁瀑、庐山的三叠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都不相同。南京博物院藏《天池飞瀑》以高远构图法进行空间布局,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传达出东北山水奇伟、雄迈、博大、浑莽的地貌特色,并采用“取上舍下”的方法,突出了长白山瀑布从天而降的气势。
漫游东欧山川
1957年东欧之行,傅抱石在新的自然风物面前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把西洋建筑和中国画山水技法结合。这是摆在许多现代国画家面前的共同课题,傅抱石将其解决得浑然自在。
在东欧写生系列作品中,傅抱石采用西式的特写模式进行取景构图,但未像西方人那样把建筑物放在画面最主要的位置,而将建筑隐在自然景色之中,颇有中国画意趣。近景高树挺立,以浓墨为之;远景虚实相生,而表现主题的着眼点则往往在远景部分。
南京博物院藏《布拉格宫》是傅抱石东欧之行中为数不多的大尺幅作品,也是此行的佳作之一。他以平视角度完成构图,突出自然性,经营颇见巧思,近景树木葱郁,布拉格宫处于远景部分,十分醒目。1962年秋,傅抱石又创作《回忆布拉格》,题识曰:“布拉格庄严美丽,无以复加,五年前尝访问,垂二阅月。每一回想,辄深神往。”与前者相比,《回忆布拉格》已经褪去了写生的成分,是地道的创作,十分精妙。
神游伟人诗境
从1950年起,傅抱石就开始了毛主席诗词的绘画创作。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张巨幅山水画作是他与关山月合作完成的,画面上同时出现了中国东西南北的不同地貌和春夏秋冬4个季节,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把四季山水或四季花鸟集于一图的方式来表现广袤山河。
南京博物院藏《创作毛主席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手稿中,傅抱石归纳了绘制毛主席诗意画的3种方式:其一,深刻体会作者的原意,不拘于迹象,自然合拍,这是最好的画法;其二,把全文意思全面画出来,句句紧扣,画面与主题一致;其三,全文包含太多,不易在一幅之中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允许画其中主要的一句、一联或一部分。
南京博物院藏《强渡大渡河》描绘的是长征途中红军强渡大渡河这一历史事件。大渡河两边是悬崖绝壁,中间是惊涛骇浪,18位红军先遣队员乘坐一艘小船迎着敌人的炮火和汹涌的江水,冲向重兵把守的对岸。画作在表现大渡河湍急的水流时运用了“抱石皴”,居于画面中心的一叶小舟则采用俯视视角,加剧了险势,并通过光影效果的处理,表现大渡河浪涛及河对面山峰的险峻,将整幅作品气氛渲染至顶点。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1960年作《龙蟠虎踞今胜昔》取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是傅抱石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这首诗词也是他反复创作的主题。作品将沐浴在朝晖之中的紫金山及其周围景致以浪漫而梦幻般的诗意境象呈现出来,借助紫金山、松柏、朝霞及淡远的烟囱、游艇等山川物象,象征新中国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
1965年9月,傅抱石因病在南京家中去世。当时,他的画室中挂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西陵峡》。江苏省国画院收藏的这幅未完成绝笔之作也出现在这次展览中。肆意地挥毫泼墨,未完成的大片留白……这幅画作永远定格在了南京的秋天。(尹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