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要说极简主义大师,还得看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要说极简主义大师,还得看他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12-05 09:00

  作者:羽 羽

  说到中国的传统绘画,要论气势,那必须是山水画长卷。可是,当你第一眼看到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时候,可能要摇头皱眉了。

  供图/羽羽

  这幅画有两个奇怪的地方。第一处奇怪的地方是,这画的主体内容,不像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左边的这所谓的“鹊山”,连个山头也没有,那模样就像一个刚刚烤出来的面包或蒸出来的馒头;右边这座“华山”——注意,不是陕西的西岳华山,它的全称叫“华不(fū)注山”——一座尖尖的山头,孤零零的,形状像馒头的小弟——窝头。第二处奇怪的地方,是各种元素的排布,看起来“很不协调”。比如山前这些树木,看起来比山还要高大。右边水中的两位船夫,跟旁边的树对比起来,就像蚂蚁和巨人,比例失调。再看整个画面,两个山头,几排树木,几间木屋,若干人物,它们似乎都没有互相参照,似乎就是“随便”一画,很凌乱。

  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绘画大师,怎么偏偏留下了这么一张“奇怪”的画?

  画家并没有使用太多“滤镜”,而是选择了“写实”

  这幅画的身世,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的创作者赵孟頫,是一位有名的大画家。画的留白处,他特意题写了一段说明,意思如下:“我在南方老家有一个朋友叫周密,字公瑾,祖上世居山东济南。我曾在那里当官,辞官回家后,跟周密提起济南,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我就把当地著名的两座山,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画了下来,命名为《鹊华秋色》,并送给他,以缓解乡愁。”

  这幅画创作于元代贞元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295年的冬天。算起来,距离今天有720多年的历史。放在中国大部分山水画中,《鹊华秋色图》的特殊性在哪里?答案是:取景地明确。

  中国山水画向来讲究写意,追求意境,至于描绘的具体地点,能不明示就不明示。但是,《鹊华秋色图》大不一样。作者明确告诉你:我画的是山东济南北郊的鹊山、华不注山。很多人,包括很多到过济南的人,并不太在意这两座小山。

  如果有机会从济南北部的机场起飞,天气晴好的时候,是可以看到黄河边这两座山头的。如果有了实地观察,开头我们提到的疑问,就可以得到解答——这两个长得分别像面包、窝头的山,在现实中就长这样。

  可见,对于这两座山的描绘,画家并没有使用太多“滤镜”,而是选择了“写实”。

  跟很多大山相比,这两座山的确很渺小,海拔都不到200米。鹊山甚至没有主峰,走近看,看起来就是一堆大石头,很容易被当成假山。但是,这两座山的名头都不小。鹊山的名字来自先秦神医扁鹊,传说扁鹊曾在此行医炼丹。

  至于华不注山,则因为外形而得名。“华不注”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说:“棠棣之华,鄂不(耒罢)(耒罢)。”“华”即“花”,“鄂不”即“萼跗”,意思是花蒂。所以“华不注”,是说此山像花骨朵一样,“不注”于水中。

  回头我们再看赵孟頫的画,这正是对两座山的精准描绘。不过,现实中,这两座山相隔大约五公里。到了画中,它们被“拉近”了不少。走到济南北郊,拍摄这两座山头是很难同框的。

  怎么才能看到“鹊华同框”呢?那得登上城中楼阁,或者南郊的千佛山顶。画这幅画之前,赵孟頫在济南任职两年多,应该有很多机会登高北望。站在高处,视野开阔,鹊、华二山一目了然。

  但是,对于赵孟頫这样的大家来说,光做到“忠于实景”,显然还不够。

  给朋友作画,赵孟頫面临一个核心挑战:齐州那么大,我该选取什么风景呢?换句话说,如果只选取代表性的地标,我该选什么?他为什么不画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这些地方,甚至撇开城里,偏偏要去画郊区的两个小山头呢?

  鹊山、华不注山,对于济南,尤其是明代之前的济南来说,就是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地标。杜甫有句诗叫“济南名士多”,而鹊山、华不注山,就跟扁鹊、郦道元、李白、杜甫、李邕、曾巩、苏辙等众多名士关系密切。

  比如,李白就是在华不注山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他还留下了描写华不注山的诗句:“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

  对于家乡的这些历史掌故,周密的父辈经常跟他讲述,并深刻影响了他。周密本人有个雅号,就叫“华不注山人”。他在《齐东野语》的自序中写道:“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可见,华不注山已经被周密视为故土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对于周密来说,两座山是故乡的象征,那对于赵孟頫来说,又如何呢?

  赵孟頫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北方度过,很长时间里,他常常往来于大都(北京)和齐州(济南)之间,每当从都城南下,进入济南之前,在平阔的原野上,首先迎接他的地标,就是鹊、华两山。

  所以,对于画家本人来说,这两座山也有特殊的情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画山水风景的三重境界。第一层次:看到它,画下来。第二层次:考虑观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地画下来。第三个层次:既考虑观者的感受,又融入画者的观察、体验。

  赵孟頫,他做到了第三层。

  《鹊华秋色图》就是一件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的绘画

  反反复复,我们不断地提画的名字,不知你有没有格外留意《鹊华秋色图》的“秋”字。去查工具书及各种研究文章,都会提到这句话:它描绘了济南北郊一带的秋景。

  很明显,画中有好几棵树,用的是金黄色,很惹眼。但是再看周围,有的树叶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这是冬季的风景;有的树木,比如华不注山下那一排像是水杉的树,还是青翠的模样;水畔的四株垂柳,还是绿油油的,这显然是春夏的风景。

  所以,这幅画虽然叫“秋色图”,但它却几乎涵盖了四季的景观。到这里,我们对赵孟頫用心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我把你家乡画给你,不想只画某一瞬间、某一季节,我要把春夏秋冬,都浓缩在这里。

  还有,你有没有发现:这里还出现了典型的江南植被,比如疑似水杉的那两排树。实际上,这些景色,的确来自遥远的南方。因为,这幅画的草木画法,并不是赵孟頫的原创。

  在这里,赵孟頫致敬了一件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图》,作者是五代绘画大家董源。

  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鹊华秋色图》中的树木、水草等元素的布局,几乎跟《夏景山口待渡图》的局部如出一辙,最像的部分是一组柳树。从树的姿态、形状,到树干、树枝的造型,枝条的走向,都很相似。

  董源这幅图,画的是夏季江南的风景。而这些植被、水土,被赵孟頫迁移至北方的济南。这告诉我们:从时间维度,《鹊华秋色图》画的不只是秋景,而是一年四季的“梦幻组合”;从空间维度,不只描绘济南,还加入了江南风情。

  这种手法,在今天的影视创作中很常用,你要是有这方面的学习,肯定知道,这叫“蒙太奇”。

  700多年前,赵孟頫的时代,还没有“蒙太奇”的说法。但是,实践常常早于理论。《鹊华秋色图》就是一件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的绘画。

  相比大多数宋代画家,赵孟頫才是“极简主义”大师

  关于这幅画的内容的奇怪之处——山、树、房、人等等,看起来比例失调,画面凌乱。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就画论画,得要了解赵孟頫的创作理念。

  在绘画观念上,赵孟頫倡导一种“古意”,原话是:“作画贵有古意。”这里的古,指的不是距离他很近的五代、两宋,而是晋代至唐。西晋建立,距离他的年代,已经将近千年之久;唐朝结束,也已经有300多年。

  体现在《鹊华秋色图》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他学习了早期山水画的“象征”手法,把树木画得很突兀;其次,局部景物的构图、造型,“借鉴”了五代董源等人的作品。

  但是,《鹊华秋色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发现:这张画,虽然借鉴了前辈,但又找不到那种照搬、抄袭的痕迹。

  你看鹊、华二山,基本写实,取济南当地的自然地貌,这在传统绘画中,有一种说法,叫作“师造化”;而山前的几处树木植被、沼泽等构图,又借鉴了前人的作品,这叫作“师古人”。

  被很多“极简派”奉为大神的宋徽宗赵佶,他的花鸟、人物,多数是五彩斑斓,线条色彩,都很繁复。南宋,主流的绘画,尤其是宫廷绘画,依然走得是“极繁”的路子。而到了元代,以赵孟頫为首的画家,很想通过“托古改制”改变这种画风。

  具体到作品中,赵孟頫是怎么做的呢?概括成三个字就是“做减法”。

  第一,先看线条和色彩。

  跟宋画相比,《鹊华秋色图》的颜色更淡,线条更简。整幅画,尤其是两座小山,虽然有青绿山水的影子,但一点也不抢眼,其淡花青、石绿色调,都融入了墨色。描绘房屋、植被的红黄,也只是作为墨色的点缀而存在。

  第二,看笔法。

  跟宋画众多代表作相比,《鹊华秋色图》的用笔,不讲究繁复、曲折,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让画面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拥有清晰的轮廓。

  第三,看布局。

  《鹊华秋色图》用了大片的留白。从北宋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千里江山图》到南宋的《江山秋色图》《踏歌图》,无论是立轴,还是长卷,都把画面堆得很满。

  最后,尺幅也能说明问题。

  《鹊华秋色图》的纵宽28.4厘米,横长90.2厘米。它的长度,不到《清明上河图》的1/5,只有《千里江山图》的1/125。画上有什么,几乎一览无余。比如前景中的树木,画家生怕你看不清,似乎用了放大镜,甚至用“长焦镜头”推到你面前。

  这就是“做减法”的赵孟頫,他用直接、简约、高效的方式,留下了一幅另类的经典山水画。

  所以,相比大多数宋代画家,赵孟頫才是“极简主义”大师。(羽羽)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