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坡诗文中的“动物世界”:笔下万物竞自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东坡诗文中的“动物世界”:笔下万物竞自由

来源:海南日报2024-12-09 09:39

  作者:曾庆江

  苏轼一生经历非常曲折,尤其是四十年宦海沉浮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历典八州,身行万里”是对其人生的生动写照。据相关专家统计,苏轼一生去过九十多个城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生都在路上”。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苏轼见过各种各样的动物,并将其融入诗文创作中,因此在赏读苏轼诗文时可以体会到一个丰富的动物世界。

  手绘/陈海冰

  天南海北的动物百科

  苏轼一生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任职,再加上他生性喜欢旅游到达很多地方,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增长了他的见识,提升了他的视野。大江南北由于气候物产等的差异,动物生活习性不尽一致,各地动物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使得苏轼诗文中的动物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据相关学者统计,苏轼海南时期的诗文中就出现七十多种动物,真可谓是一部关于动物的百科全书。如果放眼苏轼所有的诗文,则是一个更为丰富的动物世界。

  从苏轼的人生轨迹看,他最北到过正定(今河北正定)、登州(今山东蓬莱),最南到过儋州(今海南儋州),最西则为家乡眉州,最东为杭州,真可谓是“身行万里半天下”。这种经历使他见识过很多动物,并将其写入诗词中,从而使得诗词具有相当的写实性。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曾短时间知登州(今山东蓬莱)。登州近海,这使得苏轼有机会接触和品尝大量海鲜,比如鲍鱼就是其中的代表。鲍鱼当时被称为鳆鱼,苏轼曾赠友人滕元发“鳆鱼三百枚”,还写有《鳆鱼行》,表达了鲍鱼的珍贵、捕捞的艰难以及品尝的美味,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苏轼立足于写实,并超越写实,借鲍鱼来批评上层社会穷奢极欲的生活,具有相当的警世作用。像鲍鱼这样的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比如蜗牛、牡蛎、蛤蜊、红螺、虾、蟹、蝗虫、萤火虫等,都在苏轼诗词中多次出现。

  在谪居海南期间,苏轼面临着生活物资短缺的困境,但是他却善于“变废为宝”发现美食,就这样生蚝随着苏轼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他的《食蚝》如此表达:“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他甚至还扬扬得意地提醒儿子苏过,不要对外张扬,不然中原士大夫会“求谪海南”进而和自己抢夺美食,真可谓是苦中作乐。其他如沙虫、蝙蝠、河豚等也都被苏轼品尝并写入诗中,这个“美食家”真可谓是名副其实。

  除了各种常见的动物外,苏轼格外注意各个地方特有的动物,并将其写入自己的诗文中。尤其是对鸟类,苏轼更是格外偏爱,比如贬谪海南时期他写自己在澄迈海边观赏风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该诗将白鹭动态和美丽景致令人沉醉的状况表达出来,非常具有诗情画意。海南独有的五色雀更是让苏轼念念不忘,因为在海南民间认为它是一种“贵人鸟”,只有贵人来了才会出现。他在儋州朋友黎子云家中见到五色雀之后大为惊讶,在心中默默祷告说:“如果是为我而来,就请再来一次吧。”才过一会儿,飞走的五色雀果然又飞了回来。苏轼非常开心地写下《五色雀并序》,对五色雀的神态和色彩进行了诗意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借动物以讽喻时政

  苏轼有一天酒足饭饱后,与家人一起在庭院散步。他摸着自己滚圆的肚子问,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着什么?有人说装的是智慧,有人说都是文章诗篇,苏轼皆不以为然。当侍妾朝云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时,这让他捧腹大笑。“不合时宜”的苏轼从不明哲保身,经常对时政予以批评,尽管多次遭遇贬谪也不改初心。他对时政予以批评时,往往发挥文人的特色,借各种动物以达到讽喻的效果。

  嘉祐四年(1059年),在家为母亲守孝的苏轼奉召返京,途经巫山时,看到一群乌鸦和野鹰为了获取食物而烦扰船上人的场景,就写下《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群飞来去噪行人,得食无忧便可驯。江上饥乌无足怪,野鹰何事亦频频。”为了一己之利而不管不顾烦扰他人,这一场景颇含有政治讽喻的意味在其中。在其后,苏轼又创作了《黄牛庙》,将庙里享受香客跪拜祭祀的黄牛与山下辛勤耕作长期遭受饥饿的耕牛形成对比,讽刺性十足。当然,这个时候的苏轼还没有真正进入仕途,但是这些讽喻诗也体现了他胸怀入世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初衷。事实上,在后来的几十年仕宦经历中,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即便是遭遇贬谪依然不改初心。

  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的《鳆鱼行》除了将鳆鱼的美味和捕捞辛苦予以写实性表达外,更多还是一首讽刺诗。捕捞者时时面临着生命危险:“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镵铲处崖谷倒。”而上层贵族则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直。”批判意味可谓是力透纸背。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三个多月时间,最终以被贬黄州团练副史而告终。其实,说苏轼“谤讪朝廷”并非“空穴来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行为并不认同,因此屡屡写诗对其进行讥讽批评。比如好友刘恕因反对变法被贬出京,苏轼写诗为其送行,其中有这样的表达:“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直接将朝廷中的权臣比喻为乌鸦、腐鼠,而自身高洁的刘恕则被他比喻为“独鹤”“高鸿”。

  对于迫害自己的人,苏轼并不十分恼怒,而是在谈笑间借动物予以嘲讽。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放逐海南儋州,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并将其安置在官舍中。结果,这一情况被朝廷官员董必得知后,马上派人将其从官舍中逐出。在这种窘状中,苏轼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结庐桄榔林,并命名为“桄榔庵”,方才有容身之处。最终,苏轼在一篇寓言创作中特意用“鳖相公”予以嘲讽,是因为“必”与“鳖”谐音。

  动物世界的人性感悟

  在苏轼诗文中,不少动物属于实写,从而体现出相当的地域性,但是更有很多动物被他作为意象来虚写,从而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感受,对生命的体悟,带有强烈的哲理反思。

  苏轼在诗文中偏爱写鸿与鹤。据相关专家统计,苏轼诗词中出现“鸿”字至少80处,出现“鹤”字更是达到180处以上,从而使其具有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韵味。比如苏轼早期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氏兄弟感情深厚,从没长久分离过,这次25岁的苏轼要到凤翔任职,兄弟再也不能长久在一起相处,因此苏轼感受到人生的飘忽不定,因此借“飞鸿”来表达情绪。或许是“一语成谶”,苏轼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真的像飞鸿一样,“一生都在路上”。后来,苏轼多次在诗词中使用“鸿”作为意象。不过,经过人生的磨难,苏轼笔下的“鸿”经历了从“飞鸿”到“孤鸿”再到“归鸿”的变化,体现了他从壮心到忧心再到安心的心路历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南贬归来的苏轼深感来日无多,写下“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的诗句,人生的阔达宁静可见一斑。

  生活中常见的马也经常被苏轼写入诗词之中,也多为人生状况的写照。比如人生处于低谷时,就有“疲马”“倦马”“病马”等,而心情通达之时,则是“纵归他日马”“芒鞋轻胜马”等。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次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在这里,他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生活,一代文豪落到如此境地,实在让人痛心。面对窘况,苏轼写下《学龟息法》的散文,从乌龟身上获得延年益寿的“秘诀”,来克服饥饿,减少对粮食的依赖。

  得知被贬海南的时候,苏轼全家都吓蒙了,“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苏轼自己也做好了“首当作棺,次便作墓”的心理准备。到达海南岛之后,“环视天水无际”,心中悲凉油然而生,每天想到的是“何时得出此岛耶”,只能是更加痛苦。但是善于调适的苏轼,最终从蚂蚁身上得到感悟:蚂蚁趴浮在水面的草叶上,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就走下草叶到自己该去的地方了。苏轼这种“以小搏大”的思路,正是在动物身上获得了人生感悟。

  苏轼一生尽管非常坎坷,但是他都能很快调适过来,甚至在晚年时还将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视为自己“平生功业”。如果没有各类动物给予他的人生感悟和启迪,苏轼还会“一蓑烟雨任平生”,还会是我们眼中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吗?(曾庆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