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路艳霞
阳光、草坪、微风,12月7日,今日头条“岛屿书声日”——《我在岛屿读书》首次线下主题日活动在海南三亚·阿那亚举办。近1500名观众齐聚一堂,与《我在岛屿读书3》嘉宾见面,共度线下“岛屿时刻”。
3年来,被称为“治愈神仙慢综”的《我在岛屿读书》积累了大批观众,此次活动旨在为作者与读者搭起面对面沟通的桥梁。活动现场,4场主题对话从不同角度展开,十余位嘉宾妙语连珠,和观众一起分享文学、阅读、旅行的美好。
张大碗子、余华、刘擎(从左至右)在主题对话中分享阅读的美好。
世界容得下温暖的书籍
文学在当下的生存、年轻写作者与文学相爱相杀等话题,首先由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编辑家程永新,以及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共同谈起。
在人们不断感叹文学被边缘化的时候,程永新保留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带给人一种限制,看上去很近,实际上很远,因此,所有书写都是可能的,都是必要的。”在他看来,文学关键在于表达内心,走过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还是在心里。
颜怡表示,“不少年轻创作者不敢为自己吆喝,有的甚至觉得发表或者展示作品的过程是很羞耻的事情,我觉得他们需要更多鼓励。”对此,程永新说,《收获》一直对年轻人持鼓励态度,并且希望看到充满个性的写作,当年双雪涛短篇小说《跛人》被视为惊喜之作,即便刊物已经开印,还是硬把它加了进去,双雪涛也在这种鼓励下越写越好。
梁永安也宽慰年轻写作者,“过像向日葵一样向光而行的生活就可以了,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每个人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他还进一步谈到,这个世界容得下看起来很日常但是有温度的书籍,年轻人不用焦虑。
没用的书往往最有用
青年与文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作家余华和大观学者刘擎、自媒体创作者张大碗子的对谈中,这个话题被巧妙延续。余华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上海,甚至包括当时他所在的浙江海盐,报刊亭多的是文学杂志,就是在这种文学热中,他开始了扬帆启航。
顺着余华的阅读经历,“阅读对人的意义”这个话题被再次拾起。余华表示,“没有用的书”反而往往是最有用的——看似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学、艺术、哲学,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态度和选择。
关于不断被热议的碎片化阅读,余华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碎片有碎片的价值,当然全都是碎片了也不好。”但刘擎斩钉截铁地奉劝大家,“不要永远迷失在完全碎片化当中,像流沙一样变成了跑马场。”
把风景当成一本书打开
有观众评价,《我在岛屿读书》聚集了一群“合拍的文坛老友”,营造了轻松诙谐又充满思考的场域,让节目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现场,青年学者叶子表示,《我在岛屿读书》给了自己非常多表达关爱、建立友谊的机会。余华则幽默地提到他与莫言、苏童的36年“互嘲式友谊”,并称这也是一种“治愈”。这种轻松的互动让严肃的文学讨论多了一份人情味,也使文学与生活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
此次线下主题日让人们见证了文坛老友思想激荡的真实样貌。法律学者陈碧、青年学者叶子、作家七堇年和《随机波动》主播傅适野,以女性创作者的视角带来一场关于个人体验与创作的对话。在她们的对谈中,时下热映的电影《好东西》,与大学生阅读、大学文学课堂、女性写作等话题杂糅在一起,“读书”的边界在扩张,在延伸。
作家梁鸿、刘子超与文学编辑吴越分享的旅行文学的变迁,同样带给大家新鲜感受,也巧妙暗合了《我在岛屿读书》把很多风景作为一本书打开来阅读的主张。(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