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演了33年只在慢慢接近李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演了33年只在慢慢接近李白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12-14 10:55

  文人戏、大写意,一出《李白》,濮存昕演了33年。

  舞台上的诗仙,于“出世”与“入世”间抉择,在“诗意”与“失意”间转圜。

  日前,北京人艺经典作品《李白》作为“大戏看北京”展演季闭幕作品再次登陆首都剧场。

  越演越不知道怎么演

  “老戏传承也要创造,注入新的生命,把自己投入进去。”一个角色从38岁演到71岁,演员与角色可谓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但濮存昕却反问,“我们完全理解他了吗?”在他看来,“当技术问题解决之后,一切就应该从自我出发,无论理解还是想象,我只能说我们慢慢去接近李白,去与他相识。舞台上的李白既是他又是我,又是观众的想象,我们尽量往一起走。这是我们每一场都会面对的课题,越演越不知道怎么演了,就是台上见!”

  33年,有人常在亦有人离场。《李白》开场,听到已去世八年的父亲苏民的吟诵,濮存昕热泪盈眶,“他的声音永远那么饱满,永远满宫满调,如今我也快到他当年重新排《李白》时的年纪了。我时时感受的是生命的接近,正如木心先生说: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

  “放松下来面对困境”再登台又有新发现

  沉香亭畔,长安酒楼,意气风发的李白没有出现在这部剧中,反而“进不能、退不甘”才是这部剧的戏核,如果说当年38岁的濮存昕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演出这种不甘与愤懑,如今的他再读剧本,已从怨气、愤懑,入世而无门的报国之情中慢慢放松了下来,“我们经过了生活,看惯了秋月春风后便是笑谈,李白或许能够放松下来去面对他的困境。有些地方不要那么使劲,有的时候像孩子一样,愤懑过后马上就转晴。”

  戏的最后,李白以手掬水月,对于大悲喜的超脱恰如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濮存昕曾开玩笑说,想像动画片一样的演李白,“没想到李白真成了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我就觉得挺好,李白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结,大家一起来寻找‘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种情怀,我们所希望的吉祥如意、事事随心也正与此吻合,多少难处总是能过去的。”

  濮存昕称,这一次演《李白》又有新发现,“我们更注意大空间的整体感,同时又对最细致的瞬间有着那种生疏感,好像是这次的一些新体会。焦菊隐先生说‘演戏不能像窄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一般化的表演,台词突突突就过去了。郭启宏先生剧本的深度是足够我们去品的,值得我们去寻觅。”

  年轻人进剧场文创周边受欢迎

  如今,《李白》剧组中有11位已经退休演员,濮存昕说,“我们的岁数很接近,我们想这么保持着演下去。但有一天我演不了了,大伙可能也就不演了。”

  这一次,北京人艺还定制了《李白》的周边文创,其中就包括印有濮存昕毛笔手书的杜邦纸两用包,很受年轻观众的欢迎。“我们到欧洲去演出,下面坐的白发观众多,而在我们的剧场里,还是黑头发的年轻人多,我们高兴于他们第一次走进剧场接近李白,而老观众又带着以前的记忆在审视我,看我是否有长进。”

  走下舞台,濮存昕同样要当一个好观众,“当好观众,才能当好演员,要有审美,要看好东西,不能总在自己的窝里头转,几十年没有进步。我们需要睁眼看世界,看同行的作品,看跨界艺术家的表演,看精华中的精华。”(郭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