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形式的古典”走向“此刻的古典”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形式的古典”走向“此刻的古典”

来源:文汇报2024-12-18 10:00

  作者:刘 春

  一段时间以来,古典舞创作面对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转型与再生的新命题,出现了创新后续乏力的情况,表现为过度依赖历史符号、追随古风潮流,未能将古代题材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境遇深度对接;同时又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深入——在艺术表达中,准确把握历史事实与人文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的忠实传承,更是深化创作内涵的关键。

从“形式的古典”走向“此刻的古典”

  《天上月》持伞人与月亮之间的意象转换,使抽象的距离感化作身体与物体间的呼应与对话

  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是观察古典舞现状的重要窗口。在已落下帷幕的本届评奖中,一方面,观众从作品绘制的“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的动态图景中看到了当下古典舞创作的繁荣,尤其是最终获奖作品,展示了创作者在当代语境中赋予古典舞新的生命与意义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纵观众多参赛作品,也显现出一些长期以来的创作短板:许多作品尽管成功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复现了古代场景、服饰和人物心境,但与当代生活的深层关联却显得不足,暴露出创作表面化的问题。

  古典舞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简单模仿过去,而在于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激活传统精神。中国古典舞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和谐”的追求、对“礼”的崇尚、以及对“虚实相生”的理解上,更体现在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独特态度中,既包含了达观的生命观,如对生死的从容面对、对人生无常的超然体悟,又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将个体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视为终极追求。

  同时,这种精神还蕴含着入世的关切,通过对现实生命的热切参与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体现出超越个体的广阔情怀。这些传统理念未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意义,而是成为反思当下生活的文化镜子。中国古典舞的探索,不仅是一条试图寻找“中华民族的身体”的求索之路,更是通过倾听“呼吸”“发力”“意气相随”的动作逻辑,在陌生化的语境中重新审视当代情感与思想的感知之路。

  偏离语境的表现不仅削弱作品的文化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还可能让观众对作品的审美启迪和文化意义产生误解。传统美学、精神与技法是否能切实回应当代生活,成为创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高地,“荷花奖”比赛始终推动创作者寻找新的问题与答案,也为观众提供了参与解读传统的契机。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追问、质疑,以自身视角介入传统的当代解构。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与传达方式已进入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转型阶段。在比赛直播过程中,观众通过留言提出诸如“中国古典舞何时开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和立意”这样的问题,引发了现场专家与线上网友的热议。正如网友所言,“台上竞争,台下辩论”,这种交织的互动形式,既是文化交流的新尝试,也折射出古典舞在新时代语境中面临的文化期待与挑战。观众对情感深度和现实关联的渴望正在倒逼创作者重新思考作品的内核。

  传统动作语言的再创作,不能仅停留在符号再现或技艺展示上,更应拓展为文化符号的重塑、情感表达的深化和历史文化的再造。在《离骚·香草美人》《思乡切·女史箴图》《印心》中,创作者将水袖这一看似传统的动作语言,尝试赋予多重含义和表达形式。在《离骚·香草美人》中,水袖的飞扬是高蹈的人格;而在《思乡切·女史箴图》中,水袖的击节成为了情感的呐喊;在《印心》中,水袖的垂落成为了分割和连接身体记忆的媒介。

  然而在调适动作媒介语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其局限性和相似性的问题,无论是服饰、动作语言提取——诸如集体的水袖在此次比赛中多次出现;还是题材的高度集中——多部关于“俑”的作品,多个围绕文物遗存展开的故事,以及灵感源自三幅古画的创作。

  整体依然表现出的模式化倾向,从节奏、画面、动作还是情绪表达上,都有重复的现象,部分创作者可能陷入了安全区,倾向于选择已经被验证成功的元素和结构。

  从历届“荷花奖”作品看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嬗变,可以发现一个从传统叙事向情感化、意象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同时,尽管持续地寻找突破,但仍面临历史再现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张力、表现形式与观众认同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现代化语境下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等一系列挑战。1998年至2005年的“荷花奖”创作,这一阶段作品名称多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题,强调忠义、悲剧、民族气节等主题意象的呈现。2007年至2017年,荷花奖作品从叙事转向情感化表达与意象化呈现,表现性成为主导。2020年至2024年,“荷花奖”古典舞的创作进入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与精神哲思深化的阶段。

  比赛的历程展现了创作者在古典与当代之间探索的努力,也取得了丰富的艺术突破,但同时也反映出古典舞在当代创作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在追求“当代性”的同时,保留古典舞的核心特质?我们在身体语言的选择上已拥有诸如身韵、汉唐、敦煌、昆舞等多样化的体系,然而这些语言的核心美学特质和运动之美在创作中却愈发模糊,逐渐失去了鲜明的辨识度。

  这种趋势在参赛作品中尤为明显。创作者的叙事重心从身体语言的“传神”偏向于向外部“造景”;情感表达层面,也因题材的浅层化而未能深入触及历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现当代舞蹈的国际化语言逐渐占据舞台主体,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古典舞的独特韵律与精神力量。这种“伪古典化”倾向,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翻新”,却难以真正触动观众对传统之美的当代理解。

  但我们也看到此次比赛的一些创作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反思着当下古典舞所面临的困境,并在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对话中寻求转机。当代的古典舞,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模仿或形式上的延续,它正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解答着今日的忧虑,超越传统的身体运动认知,以物像媒介的运动和身体关联开启链接古今的知觉路径。

  如《天上月》中持伞人与月亮之间的意象转换,使原本抽象的距离感化作身体与物体间的呼应与对话。“咏物抒怀”与“物像迁移”相辅相成,舞者的形体动作在隐喻与象征中呈现出月与人的互为映照。双人舞的设计更是巧妙地在靠近与疏离之间徘徊,借由动态关系潜入古典精神的境地。《佛窟掠影》中肢体语言的流动连绵与手印镜像,并坐的联动和移换,使其从历史的静止中跳脱出来,产生新的“动觉回忆”,观看者的感知也从单一的历史维度延展至动态的叙事空间,超越了造像原初的象征意义。《孤山行旅》看似散淡的构图和群舞调度,却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恒久倒影。群舞的山峦起伏,仿佛承接了千百年来人类在生命旅程中对自我的不断追寻、对顿悟的追索,以及对告别的深刻体会。通过造像在群山中的隐现,舞蹈让我们看到了心中的信念、被时常遮蔽的希望和真相,以及旅程中的种种迷惘与释怀。

  文化生产的核心在于回应人群的现实需求。我们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古典”装扮,而是应在更广泛且具有当代意识的舞台技术、媒介语言的支持下,结合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礼仪传统和运动智识来诠释和表达传统文化题材,用古典精神映照当代人内心的诉求与情感。只有当创作者能够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将古典元素与当代语境相结合,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内心,成为“此刻的古典”。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